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专合社弄潮“BOT”撂荒地转眼变热土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1-10 09:18 大字

本报讯 在内江市中区朝阳镇洪家寺村,昔日的撂荒地、效益低下地如今已变成“热土”,经一家农民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种上高效益的“爱媛38号”杂柑,5年后,这些果树挂上累累硕果再“回归”老百姓手中……新年伊始,一种建设、管理、移交的农业“BOT”发展模式在洪家寺村渐入佳境,让老百姓有了新的奔头。

蓬瑞果蔬专业合作社是该模式的倡导者。1月8日,合作社理事长阴文义说,洪家寺村老百姓的承包地此前有三种现象:一是任其撂荒;二是愿意种,有能力;三是愿意种,能力跟不上。土地主要栽种蔬菜,栽得零星分散、倒多不少,“卖起伤心”。阴文义想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经营,但缺少资金,“5年下来,没有几百万元搞不成。”

阴文义从去年9月尝试农业“BOT”。合作社动员村民拿出300亩土地,交给合作社栽种“爱媛38号”杂柑并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在5年签约期内,合作社不需向村民支付流转费,合作社每年将拿出利润的70%分给村民。此外,利润的20%作为管理人员的工作经费、10%作为来年发展基金。“村民每拿出1亩土地,需一次性交200元的前期启动资金给我们。”阴文义说:“毕竟我们白手起家,需要资金采购肥料、薄膜、苗子和机械。但这笔钱5年后会还给村民。”

为弥补柑橘投产前没有产出的不足,合作社“以短养长”,在柑橘下套种海椒、莴笋等见效快的蔬菜。阴文义说:“‘果树+蔬菜’的套种模式,我自己先试种了3年,一季春海椒每亩四五千斤没有问题。现在我们已经育了海椒苗,今年上半年就会有效益。”

据阴文义介绍,合作社9名管理人员大都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年后,经过精心管理的300亩“爱媛38号”进入盛产,就归还老百姓。阴文义说:“一旦成林,村民自己都要花心血去管理。今后他们的果园也相当于我们的基地,我们统一收购、销售。”

自蓬瑞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农业“BOT”启动后,内江市中区一系列涉农资金打捆项目先后落地洪家寺村,配套了为产业服务的道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洪家寺村二组农户张伯林拿出两亩地交给合作社:“原来,各家各户自己经营,技术参差不齐,难以成林。现在,BOT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发展,等5年后管理好了再归还我们,能使大家真正富起来。”

(钟云强 本报记者 周金泉)

新闻推荐

大院长“管得宽”院里院外好和谐

在邓家大院,几名妇女在开心聊天。本报讯快乐奔跑的小朋友,悠闲聊天的老人,谈笑风生的村民……3月27日,在内江市东兴区小河口镇永安村邓家大院,“大院长”邓炳高看着眼前和谐的一幕,脸上露出...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