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惠民生 汩汩清泉润民心—— 市中区积极探索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李乐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是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生命之源,特别是饮用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喝上清洁、便捷、安全的饮用水既是饮水困难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当地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市中区抢抓国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先后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堤防工程治理、病险水库加固与建设等多项民生水利工程。
在大力实施水利工程的同时,市中区切合实际,逐渐探索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水用水长效机制,不仅解决了农村用水矛盾,还使农户饮水有“法”可依,达到了村里饮水有人管、有钱管的效果,体现了用水户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已在市中区全面推开。
制度——让管护有章可循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农村水利工程建成后的长效管理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市中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长效管理,把水利工程纳入区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工程。
为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市中区按照“人员、组织、制度、经费”四落实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内江市市中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办法》、《财政支农资金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护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对水利工程后期的管护原则、机构、范围、经费保障和运行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专人化、常态化、规范化”和“人员、组织、制度、经费”四落实的管护制度体系,使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后期发挥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度——让管护有人“执法”
“‘水管办法\’作用大!”在沱江乡尤家沱村,村支书易支剑深有感触:“有了水,管不好,村民又怎能受益?自实行了水管办法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根本不会因为缺水而受到影响了,目前我们村已经实现了全域灌溉。”
“农村水利设施的日常管护,往常全靠水务部门一手包办,根本顾不过来。”市中区水务局负责人说,“现在好了,水管办法在全区广泛推行,水务部门也省心多了。”
近年来,市中区积极探索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服务农民用水,以达到节约用水、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单方水生产率的目的。
如今,市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水务站为主,水库管理站(所)、村级水务员、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有机结合,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了市中区水利管理水平和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制度——让管护持续长久
市中区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开展了以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和管理为主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对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管理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就明确了中型和小型水库由国家所有,蓄水池产权归受益农户所有,山平塘、石河堰、渠道、泵站工程产权归村委会或农民用水户协会所有,并发放《四川省小型农田水利产权证》。
此外,为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市中区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主管部门检查督促乡镇和水管单位落实管护制度、责任,乡镇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与乡镇、村、组干部的年度考核挂钩,强化其责任,督促管护人和责任人加强工程的后期管护,群众对管护不到位的行为可以进行监督、举报。
制度——让管护保障到位
水利设施的管护不仅需要人员的保障,资金的保障更是必不可少。
管护资金从何而来?
面对财政底子薄的实情,市中区毅然决定:国管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人员经费由财政拨款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按照《内江市市中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示范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平均每个村维修养护资金5万元/年,其中中央和省财政3万元,市区财政2万元;并建立了水利工程管护基金,区级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
正是有了每年数百万资金的投入,市中区水利设施管护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市中区共成立了用水户协会105个、会员人数9.57万人,这些协会的规范建立和成功运作,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和引导作用,也为其他协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闻推荐
12月28日,省第四届声乐大赛决赛在成都落幕。青年歌手李浩仟以歌曲《背着巴山走》力压群雄,荣获金奖。这首原创歌曲由内江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邓建平作曲。此次大赛是四川省规格最高的一次声乐...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