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是态度,变是必然——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内江市第二中学陈玲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漷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六年,尽管教龄尚短,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思考。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当下,日益功利的应试教育使得语文学科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越来越边缘化。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传承几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呢?在此,我想提出自己的献芹之见。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越来越浮躁的心态,越来越大的升学考试压力,这些外部环境致使语文失去了它之前的阅读价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曾奉为阅读经典的圭臬,让众人追捧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图文文化、断章取义的文学摘录。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在高考重压和现实利益的驱使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班主任、课任教师、家长及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能否考上大学关键在于数学和英语两门课,或者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此,我通过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有如下一些体会。
教学是教与学,那就是调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记》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师中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只求学生“学会”,不求“会学”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劳而少获,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因此,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习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迫在眉睫,于是“学导式”教学法应运而生。所谓“学导式”教学法,就是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主动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展各自的智能,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应试教育成绩,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文学鉴赏素养。《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老师乐教,巧教,学生乐学,巧学。作为教师,第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上课幽默,或是知识渊博、情感充沛等等。“爱其师则信其道”,由古至今皆如此。第二,重视方法规律的归纳总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事实之中去探索规律方法,适时引导,激疑设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引发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次,适时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勤、变、广是一个必然理念。对于学生你做不到勤,那么就少沟通、少关心,很多方面都不能兼顾到。做不到变,那么上课内容就陈旧,不联系社会现实、关注生活,何谈语言的发展?况且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要联系生活才有用。广,不仅指知识渊博,还指我们的眼界要宽、远。立足点高一些,才能掌控全局,才能赢得高考,赢得学生素养的提高。
转是态度,变是必然。作为语文老师,看到出现的问题,就应保持一颗挑战的心,多去钻研、探索,才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固守成规,仰仗教材、教科书、网络资料而照本宣科,那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也会一直是问题,我们作为语文老师的职业感、幸福感也无从谈起。让我们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转变方法,演绎辉煌的教学之路吧!
新闻推荐
在市中区城南街道建设四川省安全社区评定会上,省专家组一致认为,市中区安全社区建设——领导重视 部门联动 全员参与 效果显著
(实习生韦小梅)10月25日,省专家组莅临市中区,就市中区城南街道建设四川省安全社区进行现场评定。首次评定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陈伦,区委常委、副区长、区安办主任罗侯勇,区人大副主任司马进,区政...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