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离开内江”——访著名画家邱笑秋
人物名片:
邱笑秋,男,1935年生于四川成都,国家一级美术师,香格里拉画派创始人。其巨幅山水画《山海千秋》、《源远流长》等陈列于天安门城楼、中南海、八一大楼等场所;《披霞的晚风》、《高原瑶池》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西藏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收藏。
邱笑秋曾在内江工作生活38年,曾任内江市政协副主席。他研究张大千艺术三十余年,极力呼吁、参与筹建了内江张大千纪念馆,为张大千艺术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编导的大型现代川剧《张大千》,先后在内江、成都、北京演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5月,邱笑秋携《国宝天堂》等四件大幅作品应邀出席在维也纳联合国中心举办的“2013年联合国中文日——中国四川优秀美术作品展”。
其间,邱笑秋以《论中国重彩画的继承与发展》为题讲述了中国重彩画的发展历史。他从原始时期的彩陶一直讲到近现代的林风眠、张大千等大师的艺术成就,并联系自己的彩墨画创作阐述了他在继承民族色彩传统、深入生活方面的经历和体会。
对于此次画展,国际信息发展组织DEVNET中国西南中心主席宋毅明作出如此评价:这次画展让四川文化走出去,也让我们避免了处于文化守势,并以自己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取得国际性认同。这次画展的举办,也再一次让内江走了出去。
邱笑秋多年来一直为推广大千文化不遗余力,画内江,唱“大千”,为建张大千纪念馆奔波……
采访邱笑秋,是在他位于成都龙泉山中的寓所。对于内江媒体人的前往,邱笑秋十分热情:“内江是我的第二故乡,家乡人来了,自然要好好摆一摆。在内江生活了几十年,如今做梦都是内江梦。说起来,我从未离开内江。”
◇本报实习生 王丽 段春秀 文/图
画内江:
以情染色绘乡魂
走进邱笑秋的作品陈列室,扑面而来是满眼的山山水水,或是高高低低的川南农家小院掩映在菜花、桃花之间,或是沱江水缓缓流动、两岸点缀桃红柳绿,或是雄伟神圣的雪域之景,雪山叠嶂、阳光普照,藏民用身体丈量他们通往朝圣的距离……
“我的作品,多取材于川南丘陵和青藏高原之风土人情,而川南画中又有相当多的内江元素。”邱笑秋告诉笔者,1964年后,他主攻山水,踏遍了内江的每一个角落,“我用脚步丈量内江,走遍了内江的田田坎坎,看遍了内江的山山水水。”
在邱笑秋的画作中,笔者发现,东兴区陡坎、市中区倒湾、威远山区景色……均化作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其力作《雪浪》取材陡坎下方一景:河岸边层层叠叠的芭茅花似雪浪涌动,成排的水鸟展翅飞翔盘旋水面,两岸青山倒映水中,几只渡船轻荡在水面。该画作一经问世,多次在各大画展展出,几家杂志社都以此画作为杂志封面。
“近期的画作《川南春色》、《沱江新春》同样取材内江。”在邱笑秋的新作《川南春色》中,笔者看到,三座丘陵依江而立,油菜花金灿灿迎风怒放,粉红色山花点缀其中,星星点点的帆船顺江而下……“‘吾本西蜀长,川南二故乡,苦乐四十载,人地两难忘。\’画作题诗,正是我的心声。在内江生活工作近四十年,有苦有乐,永不能忘。”再读画上题诗,邱笑秋仍忍不住感慨。
“绿水绕新城,青山又披金……广厦拔地起,茂林向天伸……”在邱笑秋新作《沱江新春》中,沱江温婉如一条飘带,桐梓坝大桥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之中,将两岸秀美丘陵连接在一起,一艘艘载满了甘蔗的船只“穿越”时空再现甜城旧日风貌,而高高的塔吊又将火热进行的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呈现。“我用我的画笔勾勒内江,用我的画见证内江之变迁。”
随着邱笑秋画作的不断面世,内江的山山水水不断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邱老的画,让我认识了灵秀美丽的内江。”川南画派画家袁西在今年龙舟节期间来到内江,“邱老用他的画为我们架起了一道了解内江的桥梁,在他的画里,满满的都是他对内江的热爱,乡情乡魂尽在画中。”
一枝独秀不是春。关于画画,78岁的邱笑秋还想圆一个梦,一个追逐多年的梦,“促成‘川南画派\’,并使其尽快融入巴蜀画派。”而在今年6月内江市龙舟节期间举办的“川南情·国画作品展”便是邱笑秋圆梦的一个契机。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提出打造‘川南画派\’,但因为川南画家更迭等诸多原因,愿望一直搁浅。”让邱笑秋坚定川南画派梦的,是川南拥有大批优秀画家,以及巴蜀画派的迅速成长。“内江是书画之乡,具有深厚的书画底蕴,促成内江书画及川南画派的发展与繁荣,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唱“大千”:
呕心沥血塑大千
邱笑秋不仅精绘画,还通曲艺。这不仅缘于他从小跟父亲唱“围鼓”,几岁时就能唱川剧《大盘山》、《马房放奎》、《三击掌》等戏的段子,更缘于他在内江市川剧团的一段工作经历。
因历史原因,邱笑秋曾因戏吃尽苦头,罢戏从画。1983年,张大千在台湾逝世后,邱笑秋再度闯入戏的世界——
“大千先生逝世后,一代大师的往事一直躁动着我的思维,大千先生银须白发、临海扶杖遥望大陆的画面已经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把大千先生一件件怀故思乡的事串联在一起后,渐渐便有了戏的雏形。”邱笑秋说,为戏伤情的他决定再度写戏。
邱笑秋与张大千的渊源并不浅。这不仅是因为邱笑秋在内江的居所毗邻张大千故居,更因邱笑秋习画时的聪慧和好学精神,深得张家人的赏识,从而使他有机会一步步走近张大千,零距离接触一代大师精品佳作。他不仅阅尽了张家藏画,更有机会第一时间研讨张大千从海外寄回的近作……在邱笑秋心中,早已树立起了一座大千丰碑。
1984年7月,酷暑难耐,邱笑秋进入了亢奋的写作状态,他将一腔深情灌注笔端,用12天的时间写完了现代川剧《张大千》剧本初稿。此后,又听取各方意见,并亲赴敦煌考察,九易其稿。
川剧《张大千》共有五场戏:第一场在巴西,第二场在美国,第三、四、五场在台湾。整场剧时空跨度很大,仅以六七个人物的活动展开情节,将张大千“欲归”而“未归”的基本矛盾贯穿全剧。1984年10月14日,川剧《张大千》在内江首演,此后赴成都、北京演出。
川剧《张大千》引起了轰动。在北京公演期间,曹禺、张庚、郭汉城、赵寻、马少波等戏剧界权威人士全面肯定和高度赞扬了该剧。曹禺称,川剧《张大千》看得人眼泪都要掉下来,“《张大千》写得好,演得好,导演得不错,将所有在外的文学家、艺术家向往祖国的感情升华起来,提升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张大千》的演出还在海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一摄制组前来内江拍摄了川剧《张大千》选段,制成纪实艺术片《Abode》(中文名《张大千的足迹》),并由哈佛大学赠送给世界各国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珍藏。伴随着川剧《张大千》的足迹,大千艺术及内江文化美名远播。
“木船蔗林沱江水,夜夜依稀绕梦魂。”恰如川剧《张大千》的唱词一样,邱笑秋说,他在写大千先生之时,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对内江的感情。“我在内江工作整整38年,多年亲友多少情!至今,我做的梦仍然是内江梦。”
传“文脉”:
“大风堂”前缅大千
在内江市城区的大千园内,绿树掩映的山顶上坐落着张大千纪念馆。这里是每一位来内江的书画名家学习交流的地方,也是瞻仰张大千先生艺术成就和艺术生涯的殿堂。
在邱笑秋看来,张大千先生虽已去,可他曾经奋斗和生活的地方赋予了内江地域文化的灵气。张大千纪念馆就是内江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
关于张大千纪念馆建设的来龙去脉,邱笑秋仍然记忆犹新——
1985年12月11日,担任内江市政协文教委员会副主任的邱笑秋负责草拟了《关于修复“大风堂”(后来的张大千纪念馆)的建议》,上报市委、市政府,此时,他对实施修复的方方面面都有成熟的考虑。同年,12月31日,内江市政协以“内政协【1985】54号”文报中共内江市委、市政府。
1986年元旦刚过,在中共内江市委召开的常委会上,邱笑秋的建议得以通过。于是,协调联络诸多事宜便成了邱笑秋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因为张大千纪念馆,跑了多少路,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1986年1月,内江市重建“大风堂”筹备委员会成立;1987年2月27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以川文物(87)函字第6号《关于建立“张大千纪念馆”的复函》,同意内江市建“张大千纪念馆”。
最终,在邱笑秋的倡导和历时7年的全力促使下,经过多次认真讨论,张大千纪念馆终于奠基了,他还亲自为纪念馆写了基石文字。
邱笑秋还记得,奠基当天,他亲自捧了一把土,撒在奠基石上。对他而言,那不是单纯的一捧土,而是关于大千纪念馆的一捧热情。
此外,邱笑秋积极参与馆藏捐献,丰富了张大千纪念馆陈列展览内容。“我捐了一些张大千先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和手稿,有的现在都还藏在张大千纪念馆。”邱笑秋说,张大千先生是艺术界的一座丰碑,与大家分享他的真迹,是他对大千情结的延续。
直到现在,邱笑秋家里还保留着张大千的照片、雕像等,并与张大千的子孙后人保持着良好的友谊。邱笑秋始终在为传承张大千艺术的发展而贡献自己力量……
新闻推荐
省、市防汛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扎实抓好防汛减灾各项工作曾万明杨松柏参加
(记者王征实习生余林霜)7月14日,全省召开防汛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传达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关于防汛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勉,副...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