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旧时内江染料
◇张津 文/图
染料是能使纤维和其他材料着色的物质,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我国使用染料的历史悠久,公元前3000年已有染织物的技术,采用天然物质作染料,尤其是“土靛”在农村中使用最为广泛。十九世纪初,德国人首先从煤焦油中提炼取“苯胺”制成化学合成染料。合成染料由于色泽鲜艳、价格低廉、保色持久,很快取代了天然染料。
1934年春,德国德孚商行的无机染料“阴丹士林”进入内江市场,由位于东坝街的“天和公”商号经营。不久,英商、美商的染料通过洋行也登陆内江市场,在三十年代末形成德、英、美商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在大西街、小西街开店经营,三分内江染料行业天下。
当时,上海染料行(汇昌、同心昌、立记、和丰永、天公)在四川设立分号先后进入内江,德国的“晴雨”、“狮牌”、“阴丹士林”,美国的“茄飘”、“本牌”,英国的“一品牌”和中国洋行买办分装的“双手嘉禾”等44种品牌在内江染料行业中角逐。我收藏的英商“一品牌”染料筒,上面标有“顶上鲜艳颜料”等字样。
当时,品红、品绿、靛青、青莲等十余个染料品种中,“靛青”最为畅销,这些染料行成为内江染制业重要的原料供应商。新中国成立后,外国货逐步退出染料行业,上海、天津等的“工农牌”“劳动牌”硫化染料等国货占领了市场。大西街、小西街的染料行自1956年公私合营后,私家染料商消失,转行从事美术广告、洗染行业等。
新闻推荐
(记者刘小玲)5月17日,市规委会主任委员会召开2013年第8次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松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勇,副市长侯志明、潘国华、陈朗、李思明等出席会议,省政府派驻内江市规划督察员赵...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