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百姓生活更美好——市中区开展“挂包帮”活动实录
◇本报记者 李乐 文/图
走进市中区永安镇元元坡村,新建的通村水泥路蜿蜒伸向农家小院,崭新的川南农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建的水产基地里鱼儿肥壮……
三年前,这里还是著名的“旱山村”、省级重点贫困村,如今该村已先后获得“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全区基层组织建设堡垒村”、“区级文明村”的称号。在诸多光环的背后,人们不禁疑惑,是什么给这个原本贫瘠的旱山村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变化,源自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源自市中区举全区之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惠民措施——“挂包帮”活动。
三年来,市中区各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扶贫解困明显加快、和谐社会明显推进、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的活动目标,用实际行动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为民办事,为民谋利,切实为群众办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的实事好事,在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夯实保障“鼓干劲”
“挂包帮”活动要顺利开展,机制的保障必不可少。为此,市中区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目标管理、督促推进、宣传引导 “四大机制”,有序地推进“挂包帮”活动向纵深发展。
2010年4月27日,区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挂包帮”工作,强调活动要突出重点,确保实效。随即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区长、分管农业的区委领导、组织部长等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挂包帮”活动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区直机关工委,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了保障。
同年4月30日,召开了全区动员大会,对“挂包帮”活动进行宣传动员,作出了详尽的安排部署:全区24名县级领导负责“挂点”一个镇(乡),并在所挂点镇(乡)中挂点一个村;99个区级部门“包”76个村,886名机关干部“帮扶”261个贫困户,并向76个村抽派72名优秀中青年干部驻村挂职。同时将“挂包帮”活动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实行单独考核。
一场惠及千家万户的“挂包帮”活动,在中区大地迅速全面铺开。
2011年10月,区四大机构领导班子换届后,市中区及时调整补充“挂包帮”活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成员,并坚持每年召开全区“挂包帮”工作推进暨包村干部培训会,统筹安排阶段重点工作,加强对帮村干部帮扶技能的培训。
为督促包村部门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市中区一方面对帮扶工作进行动态管理,要求各帮扶部门每季度报送帮扶工作进度,并对各部门帮扶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另一方面,利用新闻媒体、党政网、单位宣传栏、职工大会、宣传标语等宣传帮扶活动开展情况,有效利用“挂包帮”活动《工作简报》信息平台,及时上报下发市中区“挂包帮”活动进展情况以及各部门帮扶工作动态,在全区营造出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三年来,市中区共编发帮扶活动《工作简报》211期,其中,有131篇信息被省市级媒体采用。
深入调研科学规划
对症下药“开良方”
2011年6月27日上午,市中区白马镇石庙村办公室内热闹非凡。听到区委官健书记又到村里来调研的消息后,吃过早饭的村民纷纷赶来,与“老朋友”叙旧。
一开始,村里很多人都认为领导下来调研工作都是走形式,但看到每次向官书记反映的事关全村生产生活的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时,大家感到领导干部是来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说句开玩笑的话,大家都不希望他走了。”石庙村村支部书记林国才动情地说。
投入资金1191.85万元,建成通村公路5公里,便民路5000米,改造村居民舍约200户,新建山平塘4口,囤水田埂5根,蓄水池10口,整治渠道4.9公里……如今的石庙村正走上一条“打造农业结构特色化、农村面貌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三年来,5名市级和24名区级挂点领导先后深入挂点镇村开展调研、督促、指导、慰问帮扶工作达364人次。
在市、区主要领导的示范带动下,包村部门和帮扶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深入所联系村和农户家中实地调研,紧密围绕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安居、劳务开发等内容,与村干部、村民商议,协助帮扶村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了目标科学、计划周密、要求具体、时限明确。
整合资源项目对接
基础先行破“瓶颈”
在帮扶工作中,市、区两级帮扶部门按照“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的发展思路,把解决“行路难、增收难、读书难”等作为开展“挂包帮”活动的突破口,对资金、项目实行集中统筹、捆绑投放,着力破除发展瓶颈,解决增收乏力的突出问题。
区总工会连续三年整合“民生工程困难帮扶专项资金”37.7万元向帮扶村倾斜,此举共惠及全区14个镇(乡)1339名困难农民工。
区委老干部局充分利用离退休老干部这一“无价之宝”为所包村——永安镇永福村争取到项目资金108万元,为该村新建通村公路1.3公里、便民路2公里、蓄水池7口,加固囤水田埂4根。
区委办、区政府办、区人大机关、区政协机关、区委农办、区交通运输局、区财政局等帮扶部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协助帮扶村搞好项目编制,积极争取立项,重点向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三年来,市中区各级各部门共为帮扶村落实项目175个,争取项目资金上亿元 ,新(改)建公路275公里,便民路32公里,桥梁5座;新建(整治)山平塘709口、蓄水池274口、渠道138公里、提灌站11个;新改建农房831间、沼气池1242口、改水改厕211户、建卫生井221口。
输血扶贫造血扶富
建强组织“增后劲”
在帮扶过程中,市中区帮扶部门还积极帮助村民发展优势产业,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邀请外地专家进村开展培训,提高群众的致富增收本领,增强帮扶村发展“后劲”。
为此,市中区帮扶部门连续三年为帮扶村订阅《中办通讯》,帮助帮扶村村民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惠民政策,从中挖掘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为打造示范引领的标杆,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市中区“挂包帮”活动的全面发展,如今一批整体推进“示范村”、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堡垒村”、一批致富“带头人”、一批产业发展“样板村”在市中区形成,并发挥着典型示范的辐射作用。
截至目前,市中区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农民1577人(次),组织村民代表学习参观外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7次,学习人数178人(次),培训村组干部685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336人(次)。
继往开来面向未来
创新载体“再使劲”
201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挂包帮”活动中深入开展“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的集结号响彻市中区大地,进一步拉开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大幕。
5月23日,区委常委会议拉开了“联群”活动的大幕,专题研究全区“联群”工作。5月30日,区委区政府明确将“联群”工作作为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内容,要求全区上下要扎实开展以“结对助转化”、“干部下基层”、“干部帮后进”、“惠民竞赛”、“群众评议机关”五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确定了全区24名党员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1488名机关干部各自联系结对1户重点群众、130名党员干部派驻到三类党组织或二类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或党建指导员,98个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100个三类(或二类)党组织。
市中区结合工作实际,在全区创新组建了由党员县级领导干部兼任组长的科教文卫、产业项目、法制维权、党建服务4个群众服务工作组,并在4个群众服务工作组之间、各部门单位之间、全区各部门单位内部干部职工之间开展以“送技术、送项目、送资金、送法律、送健康、助增收”的“五送一助”为主要内容的“惠民竞赛”活动。
在活动开展中,市中区积极汇集整理科教文卫、产业项目、法制维权、党建服务等系统单位的惠民资源,将“惠民竞赛”活动与全区土地整理、扶贫连片开发等重大惠民项目相结合,并创新整合全区党员志愿者服务资源,建立市中区“民心580”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甜城“党旗四季红”志愿者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红旗“春暖”、“夏凉”、“秋爽”、“御寒”四季红党员志愿者行动,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走进联系帮扶党组织、深入到联系帮扶对象家里,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
自“联群”工作启动以来,全区已为基层落实帮扶项目48个,争取资金1237.2万元(含项目资金);送去技术培训50余场次,举办党员培训班70期,送去法律服务199场次,开展健康检查等送健康活动90余次。
为期三年的“挂包帮”活动圆满结束,但并不意味着为民惠民活动的结束,相反,这又是新的开始。
如今,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热潮正在市中区大地蓬勃兴起。市中区将以开展“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为抓手,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接地气、贴群众、听民愿,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最现实、最迫切、最直接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市中区建设内江“工贸双强,城乡共进”先行区再立新功。
新闻推荐
(记者陈烨)近日,东兴区星桥街468号的陈女士称,她家顶楼花园时不时有鸟儿飞来,留下鸟粪。以前,陈女士仅用清水冲洗鸟粪,但最近一些地方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事件,陈女士担心鸟粪会带来病菌,不知该...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