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平安和谐最强音——写在市中区成功创建“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区”之际
市中区是内江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内江的老城区。近年来,市中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建设魅力中区、活力中区、实力中区、平安中区的理念,在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时,把平安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首打品牌,强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感需求。今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完成2012年度全省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优秀、先进单位进行表扬的通报》,市中区荣获2012年度“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
如今的市中区,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信访案件大幅度下降,各类安全事故明显减少,确保了“六个不发生”,平安创建率达100%,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安全满意度达95%以上。“平安中区”让居住者安心,让往来者顺心,让投资者放心。
◇本报记者 韦小梅 文/图
全力推进平安建设
安则兴,乱则衰,走“平安中区”创建之路,就是走市中区发展振兴之路。
创建工作开始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及各镇(乡)街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平安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平安中区”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出台了《市中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创建”责任追究办法》;与辖区20个镇(乡)街、40个区级综治成员单位签订了综治工作及平安建设责任书。
队伍建设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根本和保障。市中区将区综治办升格为正科级单位,落实人员编制为5人,彻底解决区综治办级别低、人员少的“老大难”问题,并从各镇(乡)街、各部门(单位)抽调人员充实到各自的平安创建办协助开展工作。将综治及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大调解工作经费,以及见义勇为、群防群治、治安专职巡防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同时,区委、区政府目标督查室将平安创建工作列入重点督办项目,坚持定期督导平安创建活动;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实行挂牌督办,责令限期整改;多次召开“平安中区”建设推进会,对照目标细化项目,推进“时间表”和“路径图”,为推进整个平安建设工作措施的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级政法部门,作为创建的守卫者和主力军,坚决履行肩负的光荣使命,创新工作思路,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构建防控网络体系,用忠诚践行了“执法为民、保一方平安”的庄重承诺。联动各镇(乡)街、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多次上街、进村入户、入企业学校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张旗鼓地对平安建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使创建工作范围覆盖全区城乡,触角延伸到各领域。
主动防控加强治理
“只有平安,各项事业才有发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去年,市中区不断拓展平安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巩固和发展创建内涵,“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平安细胞”不断涌现,构建出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抓治安防范,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今年市中区成立区应急机动大队,在临江、内锻、黄桷井、大洲等四个社区开展社区警务建设,充实街面警力,添置了电动摩托车,对背街小巷进行24小时巡逻,完善城区街面视频监控系统,注重与区保安公司协调,延伸监控触角。在商铺、仓库等重点位置安装联网报警器1000余个,基本实现监控范围全覆盖,在14个镇(乡)建立了农村专职治安巡防队,并配备56名人员在农村场镇周边开展巡防,将治安积极分子(平安志愿者、流动人口协管员)、保安、门卫、交通劝导员、机动车停车场(点)守护人员、街面卫生保洁人员、义务巡防专兼职人员等纳入群防群治“红袖标”队伍进行管理,并统一制作下发“红袖标”3000个,在城乡精心编织起了“联防网”。
抓源头治理,增强对社会面的控制。加强“警校共育”,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全区56所中小学校园警务室建成率达100%;加强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有效遏制路外伤亡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九无”平安铁路示范村(社区)创建和创平安铁道线活动;加强“三电”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三电”设施的巡逻守护,加大对盗窃破坏“三电”设施的打击力度,有效遏制了“三电”案件的发生;加强对废旧金属收购站点的清理整治。
抓大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市中区已投入78万元经费,新聘任大院长192人,聘用首席调解员82名,建成了覆盖区、镇(乡)街、村(社区)、居民小组和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的调解组织网络。截至目前,全区共排查社会矛盾纠纷隐患1612件,调解社会矛盾纠纷1531件,调解成功1428件,调解率95%,调解成功率达93%,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矛盾纠纷,或消灭在萌芽状态。
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
思路决定出路,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力度。市中区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举措,为市中区平安创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支撑一:两个中心服务高效管理“零距离”
壕子口街道马廷刚深有体会:“‘两个中心\’的建立能有效避免因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造成的‘推脱\’、‘延办\’现象,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提高群众满意度。”
去年,市中区率先在玉溪、壕子口、牌楼三个街道挂牌建立了“两个中心”,即便民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剥离街道办的经济职能,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起了“职能部门归口管理、街道办事处属地负责、公共中心具体承办”的社会工作机制。
据悉,便民服务中心包括劳保、文体、民政、计生、信访等能直接对当事人服务到位的服务事项。社会管理中心将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矛盾化解、公共安全管理等事项汇总。受访群众罗淑仙说,“‘两个中心\’的建立整合了资源,拓展了功能,咱老百姓办事方便。”
支撑二:社区物管破解老旧小区“物管难”
目前全区34个城市社区共划分为232个物管服务区域,配备约1161人,投入专项经费210万元,6个街道社区物业管理已实施1383幢(49449户),覆盖60%~70%。成立业主委员会254个,居民矛盾调解率、调解成功率达100%;夜盗、抢劫案件明显下降;各小区居民家庭生活、房屋出租等情况得到全面掌握。预计2014年将实现城区老旧住宅物业管理全覆盖。
在落实物业管理经费上,各社区还探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如:内铁社区成功获得辖区单位6万元/年的物管资金支持,弥补短期资金不足,获得98%业主的满意评价。牌楼街道采用由背街小巷清扫人员来附带做清扫保洁工作,从收取的物管费用中拿出部分以奖代补的形式支付,既减轻社区请专人清扫的费用,又提高清扫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工作积极性。
支撑三:均等化服务情暖流动人口
湖南人黎某2011年携一家老小来到市中区务工,丈夫、父亲无固定工作,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人生活拮据。社区干部得知后,主动与巨腾公司联系,安排其丈夫上班,现月收入2500元;又与卫生局联系,给其父亲安排了一个打扫卫生的工作,月收入1000元;还赠送了一台电视机,一家人生活得到改善。
2012年,市中区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统一归口公安派出所管理,先后投入140万元成立区级流动人口管理中心,按照1000:1的比例在34个社区和14个乡镇全部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94名。管理上,全区基本建立起了“四管理、五特殊、六共享、全协作”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服务上,市中区体现市民化待遇、均等化服务,全面实现“流入有登记,流出有轨迹”。
目前,市中区共登记流动人口49170人,通过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成功为案件提供破案线索,调解处理涉及流动人口矛盾纠纷35起,同时,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就业、卫生保健、子女教育、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服务67人次。
支撑四:用心帮教感化特殊人群
创新采用网络探视。利用独立的亲情帮教网络探视系统,家属无需长途奔波赴监所,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就可与服刑在教人员进行对话。将帮教感化工作延伸进“高墙”,促进服刑在教人员与亲人沟通,提高改造质量。目前,已在壕子口、白马、四合、凌家司法所分片区建立起了服刑在教人员亲情网络探视室,并与全省二十多个监所实现网络对接。
开展社区矫正。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走访排查,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档案资料,去年市中区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635人,加强了社区矫正人员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率先建立司法e通。采用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24小时定位管理。市中区专门成立社区矫正股,先后发放定位手机42部,强化矫正管理人员与矫正人员的信息沟通的同时节本增效,获得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高度肯定。
市中区委、区政府将按照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促进的思路,以保持省优秀平安县区荣誉为抓手,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构建平安、和谐中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追赶发展、升位崛起步伐。
新闻推荐
(记者左廉)5月3日,内江市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会。副市长黄健参加。去年内江市农产品平均合格率98.8%,同比提高了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五位,并被评为全省农产...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