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这些综合种养技术,都有他的功劳 走近内江市优秀乡村振兴人才罗煜
罗煜(右一)向外地朋友介绍内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罗煜(右二)和同事一起查看天冬种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老百姓不误农时开始春耕备耕。
抢抓农时,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所所长罗煜也不例外。他带着同事们走进田间地头,为各地群众解决农业问题,也为研究所刚接到的新任务——内江道地中药材天冬种源繁育科研工作而奔波忙碌。
罗煜来自农村,如今又从事农业科研和服务工作,他对农业的感情不言而喻。白乌鱼品种改良、稻渔综合种养、水环境治理、农村产业规划……助力农业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罗煜步履坚定。今年2月,他获评内江市优秀乡村振兴人才。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姜晓凤 文/图
■ 从钓鱼到研究鱼,他把兴趣干成专业
2月23日,雨后天晴,晨光微露,罗煜与同事一道,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行程的第一站,是东兴区田家镇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市里正大力发展内江道地中药材天冬,而种苗的严重不足成为天冬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内江市农科院承担了天冬快繁技术的攻关任务,乡村振兴研究所则负责天冬工厂化块根快繁技术的攻关。这天,罗煜与同事们要与管委会协商,在园区内用一块地作为内江道地中药材天冬的繁育研究基地。
会议室里,罗煜和同事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交谈了意见,不到1小时,合作事宜基本谈妥。
结束洽谈,罗煜和同事又匆匆驾车前往东兴区白合镇,为在此发展内江天冬种植的业主陈忠佳解答种植疑问,商讨今后合作开展内江道地天冬的育种和种植推广等事宜。
罗煜和同事查看了陈忠佳的大棚、天冬种植基地以及陈忠佳待整理的土地。对于陈忠佳的疑问,罗煜和同事一一解答,也为他提出了许多建议。
在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中午。回城的路上,罗煜和同事热烈地交流着天冬的繁育、种植、销售、加工等相关事宜,看不出一丝疲倦感。
对“三农”工作,罗煜从小充满了热爱。
罗煜的老家在东兴区永兴镇,儿时他常跟着父亲去钓鱼,久而久之对鱼便有了兴趣。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水产养殖专业,把兴趣干成了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还是相关工作。
经过17年的历练,如今的罗煜是一名水产工程师、国家执业兽医师(水生动物类)。
2015年,罗煜加入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团队。罗煜说:“当时我就想,跟鱼打交道,可能要成为我这辈子的事业。”
■ 从研究到推广,他克服困难实现攻关
在水产研究所,罗煜一头扎了进去,对白乌鱼的研究和应用是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白乌鱼的繁殖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人员定时观察它们的产卵、授精及孵化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2017年5月的一天,罗煜和另一名同事值守在繁殖基地,次日凌晨两点左右,基地突然停水、停电了。
“快点,赶紧捞鱼。”他和同事迅速反应,开始种鱼转池工作。原来,停水停电后,增氧机无法正常运转,怀卵的白乌鱼种鱼极易因缺氧而导致产卵和授精率下降,大家长久以来的心血也将白费。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下,两人耐着性子花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将五六百条种鱼全部转移,且没有一条受伤,避免了一场损失。
除了做白乌鱼的繁育研究,罗煜也参与白乌鱼养殖的推广应用。
为了提高稻田产值,2017年,水产研究所开始试点研究将白乌鱼引进稻田,此后,罗煜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稻田边。
基于原有的“稻—虾”模式,罗煜和同事选择在稻田里开沟围网,白乌鱼就养在围起来的网里。他们在研究中发现,通过这种方式,虽然稻田产值增加了,但养殖过程中常发生白乌鱼从拦网的破洞处逃脱的现象。捕鱼作业时,也因为稻田太大、养殖的沟太长而不易捕捞且捕捞不干净,对小龙虾的养殖造成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罗煜又想出了新招——在网箱里养殖。“把鱼放在网箱里面,网箱放到稻田沟里面,这样打捞起来方便得多。”可这个方法试验过后,罗煜又发现了新问题——网箱空间太小,白乌鱼时常因为撞在网箱上而受伤生病,治疗成本增加,对总产值的增加反而不利。
失败是成功之母。罗煜没有灰心,他带着同事克服困难,总结经验,终于找到最优质的养殖方案。
2020年,他们开始在稻田边用桶养殖白乌鱼。养殖桶放在田坎上,养鱼的水就用稻田里的水来循环,白乌鱼的残饵和粪便不仅给稻谷提供了肥料,白乌鱼还不会对小龙虾造成影响。罗煜说,在桶里养鱼,投料、管理、观察、捕捞等每个环节都比之前的方式容易许多,白乌鱼受伤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那么,这个方法的效果怎么样呢?
罗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桶里养殖,每立方米可养殖白乌鱼10-15条,每桶可收获白乌鱼100斤以上,按市场价每斤20元计算,每亩稻田至少增收2000元。
罗煜告诉记者,今年,“稻虾+白乌鱼”试验养殖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养殖技术已成熟起来,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
到2021年,罗煜从事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工作已有17年。自2020年被内江市科技局评选为内江市科技特派员以来,罗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以“稻—虾”“稻—鳖”“稻虾+白乌鱼”为代表的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1项集成技术,开发“稻虾+白乌鱼”养殖新模式3个;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8万余亩;参与选育的白乌鱼新品种“玉龙1号”,有望2022年通过农业部新品种审定,实现四川省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
■ 从水产到乡村振兴,他不遗余力服务“三农”
罗煜从事的是农业科研和推广,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在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罗煜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更直接的身份。2021年10月,内江市农科院成立乡村振兴研究所,罗煜被抽调过来,担任乡村振兴研究所所长。
有了这个身份,罗煜与农村的联系更加紧密。他带领同事奔波在各县(市、区),为乡村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为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服务、为农户解答生产疑问……总之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到哪里。
任职后,他组织开展了“百名专家进百村”活动,带领同事先后参与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东兴区永福镇山青庙村、隆昌市响石镇小嘴村、威远县山王镇坭河村等20余个行政村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指导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建立,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乡村振兴研究所的组成人员来自多个研究所,比如水产所、蔬菜所、中药材所、果树所等。以前工作内容不同,同事之间一起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因此略显生疏。
罗煜就像是凝结剂,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
苏圣淞是从中药材研究所调过来的,在他眼中,罗煜随时都在工作状态。有时一整天都在下乡,身体很疲惫,但罗煜依然充满工作热情,“他性格耿直,为人和善,对工作很负责,大家在一起工作特别开心,我们也都被他感染了,干劲十足。”
十余年积攒下来的宝贵经验,唯有输出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这些年来,罗煜主讲水产养殖相关技术和乡村振兴模式等培训200余场,培训人数5000人次以上;主持内江市科技支撑项目1项,先后参与省定向财力转移支付项目、省扶贫项目以及市科技支撑项目7项,发表科技论文8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荣获省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报告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因为满怀对农业的热爱,罗煜不知疲倦地为“三农”工作服务。罗煜说,接下来,他会继续用自身所学,和同事一道,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广大农民服好务,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兰萍)2月14日,隆昌市龙市镇敬老院的百余名老人提前过了一个欢快的元宵节。当天,由镇政府主办的“爱心走...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