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石碾杨柳村:发展雷竹笋,让农户收获“三效益”

内江日报 2021-12-07 07:42 大字

运雷竹苗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蕾 文/图

“吃竹笋,去杨柳!”这句话道出了隆昌市石碾镇百姓的共识。

大家口中的“杨柳”,是坐落在柏林寺水库四周,隆昌市新晋的“竹笋村”。考虑到该村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石碾镇党委政府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相结合,于2018年引进业主种植雷竹。

初冬时节,广袤的山坡上,伴随着机械设备的隆隆轰鸣声,土地逐渐变得平整。走过这些刚打通的生产便道,能看到20多位村民分布在不同区域,卖力地挖坑、插苗、填土,使一株株翠绿的雷竹“拔地而起”。

“我们这里前期栽种的200亩雷竹已经顺利投产,现在正抓紧时间扩种。”杨柳村党总支书记杨宗燕说话时,脸上洋溢着喜悦。今年,全村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种100亩雷竹。

选择扩种,自然是因为已见效益——

经济效益:产值理想、销路不愁

在向记者介绍雷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杨宗燕提到,为了把集体经济搞活,杨柳村采取了“隆昌市供销部门+业主+村集体”的合作方式。这在当地也被称为基层供销社运营模式——供销部门助销售、业主盯生产、村集体供土地,三个主体分别占股12%、40%和48%。

“齐抓共管,我们的压力稍微小一些。”业主刘敏对基层供销社运营模式评价颇高。提及生产,他滔滔不绝:“雷竹笋口感好,具有一次种植长期收益等特点。一般情况下,种植后3年成林、5年丰产。每年早春收成,季节性采摘时间有40-50天,销售单价5-10元……”

让刘敏高兴的是,2020年,前期种植的雷竹产值超过10000斤。按杨柳村当时的管护能力,称得上是比较理想的数字。其次,全村的雷竹笋依靠“线下+线上”的方式进行销售,除向本地市场供货外,还利用微信、农村淘宝等网络平台,将真空包装后的新鲜雷竹笋销往川内其他城市和重庆、内蒙古等省市。

产量高、有销路,刘敏对雷竹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生态效益:改良土壤、绿化环境

山水相连、雷竹林立。阳光照射下,山、水、林、路交相辉映。时有微风拂过,引得竹叶摩挲、沙沙作响。风景,这边独好!

望着地里平均分布的雷竹,刘敏热情地分享起他的生产经验:“半沙半泥的土壤、充足的水源,都是帮助雷竹成长的良好条件。管护时,我们会去除母竹下半部分的叶子,尽可能将其吸收的营养留给竹边。等到早春时,便会有更多的竹笋在母竹四周冒尖。”

事实上,种植雷竹,不仅是杨柳村积极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石碾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体现。

从现实来看,柏林寺水库是隆昌市重要的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发展周边经济必须从全局考虑。据了解,雷竹发笋力强、产量高,是很好的经济作物。连片的雷竹林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绿化荒山坡地的同时,还有利于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把柏林寺水库保护起来。

社会效益:完善设施、村民增收

因为发展雷竹产业,杨柳村原本短而陡的坡道逐步变成了梯次分明的生产通道,村民们如今也有了增收的途径。这些变化,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12月1日下午,杨柳村因扩种雷竹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6组村民刘帝容来这里务工已经10天了,今年73岁的她动作既娴熟又利落。

“我每年都要来!反正在家耍着过也是一天,到这里来务工还有收入。”刘帝容笑着表示,家门口好就业、就业好,10天时间,她赚了600元,感到十分满足。

在地里劳动的村民大多是刘帝容的邻居,大家纷纷以点头的形式赞同了她的说法。交谈中,8组村民田云仙直言:“以前村里比较穷,出行还需要坐船。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交通条件变好了不说,文化建设也搞起来了,日子是越过越甜。”

春雷一响,竹笋冒尖。跟着一起发芽的,还有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新闻推荐

内江市 启动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

家庭与生活报讯(李燕记者陈秋吉)11月25日,内江市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启动仪式举行,将开展省级“百个中医专家团队”指导...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