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话毘沙 □马琦

西安晚报 2020-10-18 03:47 大字

毘沙城遗迹陶浒 绘残存的土崖断面作者供图经幢残石作者供图传说的卧牛城拴牛桩遗迹作者供图传统民居作者供图

近日读到张笃龙先生在《西安晚报》西安地理版刊发的文章《毗沙堡与隆昌寺》,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勾起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公式(音pi,二声,同毗)沙人对公式沙这方水土物事的诸多回忆。

毘沙名称与地理范围的变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毗沙”二字一直写作“毘沙”,以至于很多外地人将“毘”误读为“昆”,甚至仅凭读音而写成“皮沙”,经常为此闹出笑话。后来为方便识读,才将“毘”写作“毗”。这一变化,现今三十岁以上的毘沙人都有深刻记忆。当时小学校牌、村委会公章、红头稿纸都有“毘沙”二字。

高陵区民政局编修第二轮《高陵区地名志》时,我有幸参与其中,对许多地名、村名进行过调查考证,其中就包括“毘沙”。毘沙村位于高陵区西境,北部为奉正原尾,高约十余米,南部为泾河北部平原,包括毘沙一、二队,巷里、湾雷、染房王、马窑、西城坊、孟村,共八个村民小组。

据我掌握的方志、古代碑石、墓志铭资料显示,毘沙在宋金元时为镇一级建制,称为毘沙镇。明清时改设为毘沙里,其所辖范围北接萧家村、东至邓家塬、南至泾河北岸,西与泾阳县接壤,基本囊括了今姬家街办的中南部,还包括崇皇街办的坡底任村。可以说,历史上的毘沙镇、毘沙里要比现在的毘沙村大得多,奠定了高陵辖区西南境的基本格局。

二河滩与卧牛城

毘沙当地老辈人口耳相传,说此地原叫“二河滩”,所谓二河,指的是泾河北支流和南支流。据说在上古时期,发源于宁夏六盘山的泾河从泾阳县张家山向东南流,过泾阳县城南后分为两支,南北支流进高陵境内后受奉正原阻挡,在毘沙一带形成滩地。

虽然二河滩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但从毘沙一带地貌成因来看,确属古泾河冲刷而形成的台原漫滩。上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曾在此地发现过仰韶文化遗存的陶器残片,足见此处在远古就有先民活动。

毘沙旧有土夯城墙,呈方形,一半在原上,一半在原下,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门,北面为聚气,不开门。方城坐北朝南,依原而建,街巷交错,房舍层叠,远远望去,像一头卧牛,被形象地称为卧牛城。据说,明代中期前,毘沙城居民以蔡姓为主,蔡姓善经商,发家后请风水先生查勘城内地形,取其地脉旺处大兴土木广盖房舍。可好景不长,蔡姓就因得罪官府而祸及满门,最终落得个绝户下场。后来,人们说是因为蔡家盖银窖时未听风水先生的劝诫,挖到了牛蛋的位置。

前几年,我回乡走访采写地方文史资料,还有热心老人带我去看毘沙卧牛城拴牛桩所在地。那个地方距离毘沙城老东门旧址约二里,一座孤零零的黄土遗迹,呈柱状,高七八米,占地足有十多平方米。

看拴牛桩时,又遇到在土塄上晒太阳的东城坊村黄群羊老人,他说小时听他婆说过,毘沙西门外有个大庙,庙里落过两个凤凰,本来皇上就要定都毘沙城的,但两个娃娃淘气学坏,用胡基疙瘩打凤凰,没打上,但把凤凰吓飞了,凤凰朝南飞,后来皇上就定都在了毘沙南边的西安。老人都知道“先有毘沙堡,后有西安府”。讲这些故事时,他脸上满是自豪。

黄群羊老人讲的飞凤凰故事,也正是志书记载汉文帝由代州到长安继位留居毘沙的一种民间变体。无论是二河滩传说,还是卧牛城、飞凤凰的故事,都印证了毘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已浸润到当地人的血液中。

我小时经常上毘沙原,记得三岔口有一个石狮子,大部分被埋在土里,只剩一个头留在地面上,巷里村南口水渠边还有一个大赑屃碑座。在老东门旧址有一片大场畔,场畔东的程姓人家门外有一人高的抱鼓石,据说原来立在东城门下。

关于毘沙土城的消亡,奶奶在世时曾说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毘沙土城还在,由于年久,墙体坍塌较多,已经无法连通。合作化时,交九后天气寒冷,小麦过冬艰难,毘沙大队下辖的八个生产队,都派劳力挖城墙土进行冬苫,没几年,土城就被挖完了。

寺庙旧址传来琅琅书声

毘沙城西门外原有寺庙一所,据古碑记载,原名毘沙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朝廷改赐名额为隆昌寺。寺院在宋金时规模达到最大,南北长33丈,南面东西宽15丈,北面东西宽13丈,分四院,为慈氏院、经藏院、天王院、下生院。明代嘉靖年间,规模缩小,有上佛殿三楹,下佛殿五楹、东西伽蓝各一楹,天王殿三楹,山门一楹,东廊八楹,依北塬开凿窑洞若干。“隆昌夜月”成为明清时期高陵四景之一,文人墨客吟咏不断。

民国九年,在这座野狐出没,荒草丛生的寺院旧址上,生出了一种与往昔楼台层叠佛光塔影迥异的建筑群。这座建筑的主体是几孔依傍原体开凿的窑洞,外围是用寺院旧砖石垒砌的墙垣。琅琅书声渲染着每一片带有伤痕的砖瓦,浸润着草叶间的葳蕤繁华,昭示了一座教育乐土的横空出世。这所学校因处在隆昌寺的旧址上,得名“隆昌寺小学”。民国中期,连年战乱,军匪横行,捐办隆昌寺小学的大户也捉襟见肘,办学经费时有时无,艰难状况一直延续到1943年。

1943至1944年间,世居毘沙原的萧屏山首倡重办隆昌寺小学,与地方名流赵伯周、萧杰三、马生春、王国法等相偕,沿村逐户劝捐集资建校,拆毁毘沙三官庙及城门楼,利用砖瓦建造校舍。砍伐毗沙至萧家桥南泾惠渠大柳树,为学校做桌凳。重办的学校,窑院齐整,校舍俨然,学风纯正,教师优良,在高陵西境享有盛誉。解放后,更名为高陵县第八完全小学。1974年,孟村、西城坊、隆昌寺三校合一,搬迁至染坊王村北今址,定名为毘沙小学。

新闻推荐

为内江学前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川南幼专五年制大专联办校内江电中开班仪式举行

开班仪式现场10月12日,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川南幼专)五年制大专联办校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内江分校(内江电中)开班...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