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放电影
资料图片。□梁才
编者按
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自5月起启动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活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网友的众多来稿,这些稿件记录见证了国家发展或人民生活深刻变化的人或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迁,让我们共享共忆祖国的巨大变化与进步,珍视今天的美好生活,激发积极奋斗的动力。本报从即日起,特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栏目,对征文来稿进行择优刊发,敬请关注。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无论城市或乡村,看电影都是令人神往的乐事和美事。一部《刘三姐》让万人着迷,城乡处处“唱山歌……”;一部《少林寺》万人空巷,四海之内武术热便是明证。而作为电影放映员,更是令人尊重和羨慕的职业。1982年2月,我在资阳县南津文化站参加工作后便在电影队任职,最初负责检票,维护秩序,后被派往内江地区电影公司在隆昌举办的培训班学习。
当我从隆昌电影放映培训班归来时,文化站新购买的放映设备已开始使用。那是一套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甘光”牌16MM便携式放映机,性能优越。县电影公司放映队正式撤离南津,在欢送他们的午餐上,三位师傅都说,以后南津的电影事业就靠你们三位年轻人了,尤其是小梁,刚刚培训回来,要努力奋斗……言语中充满着激情与豪迈,更有着对工作多年的南津的不舍和眷恋。文化站和电影队的同事们则轮番给他们敬酒,希望他们多多关照南津。大家都清楚,县公司放映队虽然撤走了,但他们只是从放映一线转向管理岗位,全县的电影放映事业依然掌握在他们手中。这也是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新片、好看的影片不安排或晚安排给你,那将直接影响到票房收入。
南津区文化站电影队除在剧场放映外,还承担着南津镇十个村的农村放映任务。按照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要求,每个月必须下村组十次,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下村组放映不比在剧场,发电机、音箱、银幕等都必须带下去,足足装满四只木箱,必须两人才能挑着下去。好在村组干部都积极负责,他们往往按照放映安排表,在逄场天上午便来到剧场,等着电影队放完售票影片后便把电影队接下去。由于售票影片和下村组放映的影片是两种不同的安排,也就是有新影片和旧影片的区别,往往所有的村组干部都要求把新影片拿去放映,但这是违规的。于是,电影队必须在售票场放完后安排专人将影片送还电影公司。
下乡放映其实有很多乐趣。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电影队下乡自然深受欢迎,都安排在家庭条件很好的人家吃饭,偏远的村组还要安排住宿。那时,外出打工的人还比较少,青年男女大多还留在乡村,看电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当电影队到达放映点时,许多青年男女便被吸引过来,大家帮着挂银幕、架机器、安装发电机;争着和放映员拉上关系,小伙子大多递烟,也有姑娘悄悄塞上水果,其目的是希望到镇上赶场时,能看上免票的电影新片。
正是因为电影队如此“吃香”,才吸引了三位场镇边的小伙子长期来做“义工”,一位姓张,一位姓魏,一位姓杨。姓张的年龄较大,个子高。姓魏的长得稍胖,中等个,面白。姓杨的个子矮小,形象较差,但人很机灵。三人均围着电影队转,在剧场放映时帮着检票,维持秩序,有时甚至帮着“跑片”,下乡时便充当联络员和搬运工。三人最初没有一分钱报酬,后来考虑到他们的确付出太多,才给予少量下乡补助。由此,三人干得更欢了。无论在镇上还是乡下,他们都代表着电影队。三人热心宣传影片,介绍放映动态,很多不知情的人都以为他们真是电影队的人。其实,按今天的叫法,他们最多能叫“协映员”。
三个小伙为电影队撑起了“半边天”,但也带来不少麻烦。经常是电影队走过一个村子后,下一个逄场天便有几个姑娘被他们称为“表妹”带来免费看电影,遇上观众满座时,还会带到放映楼来。“表妹”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叽叽喳喳,十分激动和兴奋,让人又恼又不忍发火。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便引起了乡下小伙子们的不满,电影队到乡下放映时便有人扔小石子和土块。每当此时,便只得停了放映机,让村干部讲讲话,以“镇堂子”,然后继续放映。
夏天,下乡放电影最怕的是遇上下暴雨。尽管电影队备着雨伞,但在狂风暴雨面前,几把雨伞根本无济于事。此时,人们纷纷逃散,但放映员则必须坚守岗位。首先是保护好影片和放映机,其次是卸下银幕和音箱。往往等收拾好影片和放映机后,银幕已被淋得透湿,而放映员为了收设备、护影片也一个个成了落汤鸡。这种情况被村民称作“看半截电影”,更有人形象地叫作看的是《战洪图》(一部文革时期的影片)。遇到下暴雨,影片没放完,自然不算完成任务,还得等天气好转后重放一次。记得有一年,在竹林村放电影,连续放映三个晚上都遇到下雨,被我们称为“三打祝家庄”。
农村放映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逐渐“变冷”。原因有二:一是农村电源“村村通”后,电视机得以普及;二是随着“打工潮”一波又一波的兴起,大量农村男女青年走出村庄,奔向广州、深圳、厦门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劲,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人们看电影已是如同一日三餐一样平常,电影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直至今日,仍有电影队在坚守着,他们用上了更为先进的数字放映设备,承担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放映,这其中的种种变化令人感慨万千。
电影队的变迁,见证了祖国变得越来越繁荣富强的历程,记录了党和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事实。
一代老放映人完成了历史使命,回顾走过的路,仍是令人难以忘怀,也让人充满着豪迈之情。我永远记得,那些年,我在放电影。
新闻推荐
1965年,为了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万青一家从遥远的大东北来到四川隆昌山区……◇罗学娅“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
隆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昌市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