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笔记 邕城北门

南宁晚报 2021-04-09 07:36 大字

?双孖井方朝明/绘画

邕城北门,又称迎恩门、望京门,在原南宁市工人文化宫一带。

南宁古籍记载:“邕州故城,在城南二里。宋皇祐间,狄青平侬智高后筑,城周一千五十步,高一丈九尺。初开五门。曰东、曰迎恩、曰北门、曰仓西、曰镇江、曰安塞。”由此可知,北门(迎恩门),建于宋朝皇祐年间,是当时南宁五座城门之一。1946年1月,因城市建设拓宽马路被拆除。

宋代,南宁五个城门上部建有敌楼。明嘉靖十六年(1537)曾经重修城楼,在城门上建巡警铺,为木结构双层瓦檐楼,庄严美观。在东门、西门、北门三座城楼外,各筑有一座子城。东门子城城门南向,北门子城东向。

北门一带有众多南宁知名的庙宇:王文成公祠(北门内)、保德祠(王文成祠右,万历年建)、马武烈祠(在北门内大街)、甘夫人节烈祠(北门外大树脚街)、东岳庙(北门内大街)、药王庙(北门大街,南岳庙左侧)、庆祝宫(在北门街)、鬼谷庙(北门内牛角湾北小巷)、馥莲寺(北门内牛角湾,康熙建)、紫竹林(北门敷文书院内)。

民国初年,门楼、城垣尚完整保存,城垣自门楼两端向南伸延。城门内,左边为旧桂系的陆军军械局驻地,右边是东岳庙。原文化宫哈哈镜游艺室至故事室的一排房子,是当年军械局的屋宇,露天电影场和球场一带,是南宁城外的东壕塘一隅。

北门有南宁最早的幼儿园。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北门街(今北宁街)牛角湾一祠堂(已毁)里设立蒙养院,入院儿童10~20人,以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为课,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蒙养园。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城建部门在北门前建起一处街心公园。1952年,市总工会筹建工人俱乐部时,又在北门东岳里附近,盖起一座工人礼堂(即原文化宫电影院)。1958年,俱乐部将街心公园、北门东面一带扩建为活动场所,易名南宁市工人文化宫。

天恩至大过往迎之

北门城楼外原附有子城(月城),建筑宏伟,是历代迎接从陆路来南宁官员的城门,故称“迎恩门”。

在古代,“迎恩门”有特殊的功能。

古时的南宁,像中国许多古城池一样,开设城门时,向着京城方向之门,都称为迎恩门。这是因为,此门连接通往入京的御道,皇帝在京城居住。皇帝和朝廷的钦差大臣,出京巡视、到达地方时,必定要从向着京城方向的门中通过。

由此可知,“迎恩门”之含义是:皇帝天恩至高至大,过往莫不迎之。地方官员和黎民百姓,对皇帝要时刻抱有迎恩和感恩之心。“迎恩门”其特殊的功能也在于此。

诞敷文德文化地标

明嘉靖七年(1528)六月,两广巡抚王阳明在平定思田之乱期间,曾率员至南宁,于南宁城北门口县学旧址建书院,日集诸生,讲学其中,论辩“致良知学”,“宣扬至仁,诞敷文德”(王阳明题额),故名敷文书院。敷文书院旧址在今北宁路与共和路交会处(即区储备局宿舍),堪称南宁最著名的古老文化地标。

“一驻南宁五月余,才因送远过僧庐;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抚恤尚惭凋敝后,游观正及省耕初;近闻襁负归瑶壮,莫陋夷方不可居。”“劳矣田人莫远迎,疮痍未定犬犹惊;燹余破屋须先葺,雨后荒畲莫废耕。归喜逃亡来负襁,贫怜襦翯缀旗旌;圣朝恩泽宽如海,甑鲋盆鱼纵尔生。”

《王文成公全书》有关南宁的这两首诗,描述了当时他在南宁的情形。《谒伏波庙》也成为了解其心路历程的实证:“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干戈定四夷。”

如今,书院建筑已不复存在,门口“王文成公讲学处”石碑镶嵌在一片旧墙中。

当年王阳明来到南宁,兴教办学,开启民智,足迹广阔。至今,除了敷文书院旧址,还有镇宁炮台内的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碑、青秀山风景区摩崖石刻“王阳明先生过化之处”、武鸣府城镇阳明书院遗址和李彦章所题“阳明学院”石刻、隆安县王文成公祠堂遗址等。

立庙建祠祀颂先贤

北门附近有三公祠(即现南宁人民公园镇宁炮台),还有一段南宁历史上有名的“王明阳批修三公祠”,立庙建祠祀颂先贤的故事。

在《王明阳先生全集》卷二十中,有《批南宁府表扬先哲申》一文,是王阳明在嘉靖七年(1528)批准南宁府申请修复“三公祠”的公文。

文中提到的“原有庙宇”即是“三公祠”。宋朝皇祐五年,宋将狄青和孙沔、余靖,奉命来广西平定侬智高之乱,屯兵南宁望仙坡。宋至和二年(1055),陶弼任邕州太守,为表彰狄青等人收复邕州之功,便在狄青当年屯兵处,修建“三公亭”,后改名“三公祠”。

“三公祠”后,因南宁人把王阳明等人请入祠中奉祀而更名为“五公祠”“六公祠”。

民国六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下令拆毁六公祠而筑起炮台,即今人民公园内的镇宁炮台。

死绥地方得建专祠

南宁北门还有一座著名建筑马武烈祠,位于北宁街47号,现为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该处原为清朝左江镇总兵马盛的祠堂“回春阁”。清宣统三年(1911),广西提督陆荣廷为祭祀其上司边领、左江总兵马盛治(死后清廷赐为武烈),将“回春阁”改建为马武烈祠。

旧址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坐西向东。该建筑原为三进两廊,现存的第一进及两廊为原建筑。

马武烈祠祠内祀奉的是清军左江镇总兵、领提督衔接马盛治。

光绪二十八年(1902),马盛治移署左江镇,率领熙字营上隆安,搜捕驻扎于叮圩的三点会首领黄五肥、罗大、李八等,在武鸣县宁武圩的马鞍山被会党射杀。马盛治卒年58岁,尸首运回南宁,清廷赐谥“武烈”。

宣统元年(1909),陆荣廷升任广西提督,按清廷“死绥地方,得建专祠”条例,捐资建造马武烈祠。

双孖古井邕州市井

双孖井,古称“双井”,老南宁人称为“洋井”。过去,当地有钱人都奉古井为神灵,“有水为财,依井而居”,初一、十五祭井神时,都会抛入大洋等钱物,祈求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因其井水冬暖夏凉,清甜甘洌,因此,也谓之“南宁甜井”。“双孖井”则是后人安上的。

“南宁城北狭西阔,北乃望仙坡来龙。西乃濒江处也。北、东、南各一门,皆偏于角上,惟西面临江,有三门。”双井之源,为“南宁之脉”。“前临清流,后倚高阜,王宫哙哙,从庑斯翼。”“自罗秀东分支南下,岗陀蜿蜒数里,结为望仙坡,郡城倚之。”

望仙坡为南宁之主山,为双井之源。

老南宁一定不会忘记,望仙坡下,北门城外,公园街心,凤凰花开,树影婆娑。双孖井旁,两根粗壮湿漉的麻绳,系着两顶破旧钢盔,吊起一瓢瓢甘泉,井边已被汲水的麻绳磨出一道深深的水印。双孖井边,人们或汲水畅饮,或荷担挑水,其乐融融,一幅美妙的邕州市井图。

关于双孖井,坊间有多种传闻和版本。但古往今来,古籍记载,却只有七字:“双井,在南宁卫内。”然而,这七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及人文底蕴。

南宁卫,是明朝军事制度的产物。“南宁卫,在南宁府西,洪武二年设,官二十二员,旗军五百一十三名。”“出朝京门,由五公祠(望仙坡)东麓东北行,而尽于望仙坡,结为南宁郡治。”双井之地,即为南宁郡治,双井为卫内之井、官府之井无疑。

今人有《双孖井碑记》,文白夹杂,片言只语,焉语不详,不知谁人为之。但至少可因果相涌,文传后世:“双孖井古称双井,因井有二口连环而得名。井深约10米,径约2米,传为宋代狄青驻军望仙坡时开凿。一井二口,为世上罕见,且水源丰富,清洌甘甜,沁人肺腑,消暑解渴,故邑人无不以能饮之为快为幸!男女老幼,携壶抱罐,悠悠然汲于榕荫之下,诚为邕城一大景观也。斗转星移,沧海巨变,双孖井现存于人民路和友爱路交叉路口下,邑人思念情段,乃立碑志之。”

方朝明

新闻推荐

南宁市中考报名4月1日开始

招生考试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蒋晓梅)记者从南宁市教育局官网获悉,2021年南宁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报名时间为...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