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变身说亭子

广西日报 2021-02-04 06:50 大字

昔日繁忙的亭子渡口。 (资料图片)亭子游艇码头。亭子观景塔。黄彦中/摄

罗劲松

列入“百里秀美邕江”重点景区的亭子码头,经改造面貌焕然一新了!听到这个消息,已经多年没去过亭子的我满怀好奇,兴致勃勃登上了1路公共汽车。

回想起来,第一次去亭子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中学生,放学后一时兴起,便跟随一位同学坐着1路公共汽车去他远在亭子的老家玩耍。记忆中,那个年代的亭子街排列着一栋栋陈旧、低矮的骑楼,还有江岸边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菜地。

如今,1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依然是亭子。然而,到站下车时,我站在喧闹的街边举目四顾,只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记忆中那个陈旧、僻静的亭子早已没有了踪影。询问街边商铺店主,才得以找到通往亭子码头的路。

沿路登上江南大堤,俯瞰绕亭子而过的江面,只见长约500多米的弯曲岸线上,能容纳8艘大型游轮和80余艘游艇的新码头已然建成。与码头相对的堤坝上,新落成的西式风格景观塔高高耸立,与之相伴的戏剧院、美食街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以老码头形象留在南宁人记忆里的亭子,又一次华丽变身了!

顺着花草茂密、绿树成荫的江滨步道走下堤坡,穿过宽阔的码头广场,来到亭子冲与邕江交汇口。令人惊喜的是,曾经臭烘烘的亭子冲,经治理水质已经大有改观,清澈得可以看见在水中成群游荡的小鱼。周边的景观则基本保留了邕江的自然风貌——江岸边,芦草随风摇荡;水草旁,钓者神情专注。

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亭子过去的岁月……

“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这是居住于亭子一带的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回溯历史长河,早在东晋大兴元年(318年),滨临邕江的这片荒芜之地被主政者相中,以此为中心设置晋兴郡——南宁的建制由此发端。

然而,晋兴郡最初的城址究竟建于何处?至今仍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在民国年间编撰的《邕宁县志》里,对南宁最初的城址有这样一段记述:“在城南平南村(今亭子白沙村),建自隋唐前,为古邕州旧址。”

现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依据相关古籍记述,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晋兴县:东晋大兴初置,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南,郁江南岸。”

郁江流经南宁的河段称邕江。按上面两段文字的记述,邕江南岸的亭子,应当是南宁最早的城址所在地。

当然,对这一说法存疑的声音也不少,而且各有各的依据。有人实地查证,认为南宁最初的城址在邕江北岸的凌铁村一带。更有人认为,晋兴郡最早的治所远在武鸣。

关于“亭子”这一名称的来由,在南宁同样流传着不同说法。

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涉及发生在960多年前的一段战事。据史料记载,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族首领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市安德镇)起兵反宋,先破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后占邕州城(今南宁市),自立南天国。

大为震惊的宋仁宗立即派大将狄青率军南下讨伐。翌年正月,率军逼近邕州的狄青一面以举宴劳军、就地休整为名麻痹侬军,一面于十五日上元节这天出兵趁雨夜袭取昆仑关,直逼邕州城。正月十六日,大军抵达邕江南岸,狄青看此地滩岸开阔,水陆交通方便,利于驻军屯守,便传令“停止前进”。亭子之名,由此而得。

如今,亭子人一直把正月十六这天视为开村纪念日。原来的“平南村”之名虽已不再使用,但源于中原地区的“平话”方言依然在亭子一带流传着。

另一种说法,涉及的是亭子的建筑特色。

据记载,早在宋代,亭子便是邕州最为繁盛的圩场和商业码头。当地民众纷纷在河岸高处搭建圩房,一间间简易圩房造型与乘凉的亭子颇为相似。人们便以形定名,称之为亭子。

在历史真相和学术问题上,鼓励争鸣,乐于倾听并尊重不同的声音,是相当明智和科学的态度。也许,我们永远不能确定真相。但是,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们却能意外获得诸多遗落的史实和文化信息。

当年的亭子圩究竟有多繁盛?据《南宁郊区志》记载:“亭子圩,江南岸渡口,宋皇祐五年(1053年)建,古时由象岭圩(五象岭)、谷行圩(原亭子村马驰平水口)、大圩头(白沙村)、鸡头圩(亭子渡口)通浙集拢合并而成,三日一圩,操平话为主,为交通要道和城乡交流重要渡口。周边包括苏圩、吴圩、那马、大塘、良庆、蒲庙、心圩、沙井、石埠、老口,以及远至横县、武鸣和左、右江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将农产品和牲畜运至亭子圩交易。”

一些熟悉亭子历史的“老南宁”,也在各种场合兴致勃勃描述亭子圩当年的热闹情景——

亭子曾经是南宁码头、圩渡最多的地方,沿江数去,有横渡码头、轩辕庙码头、占骜坊码头、文屋埠码头、中渡口码头、四冬祠前码头、细湾渡码头、中间屋码头;

当年,盐商们从北海、钦州、合浦等地以马驮、人挑方式经吴圩把盐运到亭子“华记”“聚福”等盐庄,再分销南宁城区及周边地区。更远的走向,是由水路转运至梧州、广东、香港、澳门。或溯左、右江而上,辗转运抵崇左、龙州、云南、贵州等地;

每到圩日,亭子圩场里便挤满了从吴圩、苏圩、那马、良庆、横塘、心圩、沙井、槎路、津头等地云集而来的谷米、猪羊、鸡鸭、鱼虾、生油等农副产品。如今的亭子正街,最初的名称就叫“米行顶”,是一条以卖米为主的街道。街道两旁有不少横巷延伸而出,各自形成行市。依次数来,有菜秧行、打铁行、柴行、牛行、猪崽行、老鸡行……

亭子每三日便开一圩,临近节日的圩日尤其热闹,三四千人云集亭子,河滩边人声鼎沸,推销商品、讨价还价的喧闹声连江对岸的凌铁村都能听得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陆路交通日益发达,水路交通逐渐衰落。失去交通要道优势的亭子圩,随之萧条、沉寂下来。

然而,亭子总是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寻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

改革开放初期,瞄准南宁鱼塘多、河流网箱养殖业繁盛的特点,亭子摇身一变又成为了南宁市最大的鱼苗市场。

20年前,身为都市报记者的我为了解单性罗非鱼养殖情况,曾专程前往亭子采访。当时,行走在与码头相通的道路上,只见大大小小的水桶、木盆、塑料盆一路摆去,望不到尽头。草鱼、鲢鱼、泥鳅、黄鳝、罗非鱼、塘角鱼……数不清的鱼苗在盆子里摆尾畅游。

如今,鱼苗市场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敞的大道,是一座座繁盛的商城,是美景初显的南宁“外滩”。

通常,旧景观的消失总是令人留恋,甚至伤感。然而,亭子的变化却让惯于怀旧的我感觉欣然。因为,我看到——历史与南宁同样悠远的亭子,一直在与时俱进。它的诞生,它的变迁,形象地印证着南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荒僻到繁华的发展历程。

邕江边的亭子,正是南宁华丽变身的一个美丽缩影。

新闻推荐

武鸣区“壮乡红云”入选全国创新案例

本报南宁讯近日,“2020年中国网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评选结果公布,南宁市武鸣区“壮乡红云”智慧党建平台成功入选。据介绍...

武鸣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鸣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