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五色饭 佳节添韵味 舌尖上的五色糯米饭,既传承工匠精神,也诠释着新与旧的精彩碰撞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老师在录制五色糯米饭教学视频。覃家宇摄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当地群众正在制作五色糯米饭。蓝建强 沈伟荣摄
品美食
南国早报记者郭燕群阮萃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三月三”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它不仅是八桂传统美食,更是壮、汉等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五色糯米饭制作的背后,是一代代壮乡人的匠心传承。
1古有记载
农历三月三要吃五色饭
据《广西地方志》记载,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叫青精饭或花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5种颜色而得名。它是武鸣壮族群众过清明节和“壮族三月三”时,家家户户都蒸煮的一种传统食品。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武鸣区文化馆五彩壮乡分馆馆长、五色糯米饭非遗民俗文化传承人潘红华,从小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家在龙母文化起源地的大明山地区,善做五色糯米饭。从小耳濡目染,潘红华对五色糯米饭的制作了然于心。
2010年5月31日,五色糯米饭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为了让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手艺能作为民族文化记忆保存下来,潘红华与武鸣文化馆长期开展研究工作。2018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揭牌建立,作为基地负责人,她更下定决心要将这门手艺发扬推广。
“在南宁一带,非壮族家庭也有在清明节吃五色糯米饭的习俗。”潘红华介绍,五色糯米饭体现了壮、汉等多种文化的交融,蕴含人们敬畏天地自然的祭祀文化,祭祀祖宗的孝道文化、接待宾客的礼仪文化等。农历三月三、清明节正是春耕好时节,在祭祀祖宗的节日里制作五色糯米饭,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2匠心传承
只为留住记忆中的味道
今年60岁的张美芬,制作五色糯米饭已有30年,在南宁市永宁街、壮志路等“老水街”一带,提到她的糯米饭,无人不晓,很多外地人也慕名前来购买。
张美芬的手艺师承外婆。“以前做糯米饭要用大木桶蒸制,大木桶很重,两个人才搬得动。”直到2010年,张美芬才开始改用不锈钢模具蒸糯米饭。为了保持糯米饭的地道口味,30年来,她只对蒸煮的工具加以改良,染色工艺则一直沿用传统方法。植物染色的糯米饭色泽艳丽,米饭裹着植物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
“五色糯米饭最难做的就是黑色,要将枫叶捣碎后加水泡一至两天,然后滤掉叶渣。”张美芬说,关键步骤是将烧开的枫叶水倒入滚烫的铁锅中,如此反复操作三次,让枫叶水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糯米才更好上色。
潘红华也告诉记者,在古法制作中,黑米饭的制作有特殊技巧。过去,村民会将砍枫叶用的柴刀,和枫叶一起浸泡。据说,用这样的水染出来的黑米饭颜色会更靓丽。
3创新开发
“五色”系列产品更丰富
传统手艺制作如此繁琐,会不会慢慢消失?张美芬说,做了那么多年的五色糯米饭,明年她可能就要歇歇了,“但我会找到接班人的。”3年前,张美芬的儿子开了一家网店,她制作的五色糯米饭在网络直播平台上颇受顾客青睐,还远销到外省。
为更好地传承民族美食,潘红华走的则是“老传统、新品味”的路线。她将儿时的记忆——传统的木桶糯米饭,在工艺和标准上下功夫,打造成标准化产品,力图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地道的壮乡味道。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如今,潘红华已开发出五色糯米饭的系列衍生产品,包括五色糯米酒、五色艾馍和五色粽子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4录制网课
在“云端”展示传统文化
在“壮族三月三”到来之际,南宁不少学校通过录制网课、网络呈现等方式,让学生和家长参与美食制作,更好地了解、体验民族饮食文化。
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德育副校长曾东玲介绍,该校教师已分组录制了视频,展示五色糯米饭、艾叶粑粑、粉虫、粽子等壮乡美食,还有绣球、壮锦等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这些视频在网上播出,方便学生和家长在家观看、学习。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该校最近也布置了德育作业,即在“壮族三月三”期间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我打算网购染色材料,向有经验的老人讨教,和孩子一起来完成这次作业,让孩子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闻推荐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关工委授予南宁市武鸣区等13个县(市、区)关工委为2019年度“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市、区)关工委”称...
武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鸣,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