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育人初心 服务人民健康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广西医科大学建校85周年发展纪实
广西省立医学院首任院长戈绍龙。 广西省立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华南首台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在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开机,广西外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时代。 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 青春告白祖国,奋斗实现梦想——广西医科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 广西医科大学武鸣校区鸟瞰图。 学校领导班子在李明瑞、韦拔群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广西医科大学将爱国主义教育根植于师生血脉。 毕业生宣读“医学生誓言”。
工作日清晨,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双拥路22号广西医科大学校园内综合楼前,一辆辆校际班车迎着初生的太阳缓缓驶出校门,途经南宁绕城高速和兰海高速,于60分钟后到达位于武鸣区武华大道武鸣段336号的广西医科大学武鸣校区。彼时,鱼贯而出的领导、教师和职工们行色匆匆地迈入教学楼、实验室、食堂、宿舍和运动场,和早已入住的师生员工一起,开始了又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学习生活。
从1934年为“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而设立的“广西省立医学院”,到今天的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从栉风沐雨中辗转多地办学办医,到如今拥有本部、武鸣、玉林、五象四个校区,建校85年以来,广西医科大学已累计为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毕业生,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参与并引领了广西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今天,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战略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广西医科大学正秉承济世报国的初心使命,全力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初心永驻:“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
绿树荫蔽、鲜花为衬。广西医科大学校本部校史展馆内,从黑白到彩色、从陈旧到高清,一张张经典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带着访客们重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历史瞬间。
上世纪30年代的广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体质羸弱。由于卫生状况差,广西各地疾病广为流行,尤其是烈性、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给人民造成了重大灾难,各族人民饱受疾病的折磨。
一张发白的老照片上,一个身着中山装、头戴学生帽的年轻人目光坚毅地看着远方。他就是戈绍龙,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任校长,广西高等医学教育的号召者和创始人。
1932年,受广西地方政府邀请、留学日本九州大学的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戈绍龙,在深入广西多地考察卫生与教育状况后,向政府上书提出了“广西民众羸弱,急需高等医生”的强烈呼吁。
1934年,广西省政府接受“设完备之医学院一所,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提议,成立了“广西省立医学院”,开创了广西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
随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偌大国土,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远在西南边陲的广西亦是如此。
从1938年到1949年,时局动荡,为躲避战火,学校七次迁移、三次更名,先后辗转疏散到田阳、柳州、桂林平乐、昭平、八步、融县、三江等处,借用民房、会馆、寺庙、防空洞和自搭草棚坚持办学,随时随地开诊、复课。
为配合抗战需要,学校先后举办了军医司药集训班和速成班、看护教育班和速成班、担架军士训练班、毒气疗法训练班等多种“短平快”的特别训练班,无数毕业生奔赴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不畏牺牲、救死扶伤,在颠簸动荡中心系黎民、治病救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1月22日,桂林解放,第二天,学校附属医院立即恢复诊疗,第七天恢复上课。
1954年7月,响应政府号召,“广西医学院”从桂林搬回“初生地”南宁,在津头村原广西革命大学、贸易干校旧址上重新建立,附属医院也相继搬回。自此结束了长达16年的“搬迁”生涯,驶上了稳定与发展的“快车道”。
“广西医科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体现在首任院长戈绍龙博士和其继任者雷沛鸿、孟宪荩、张镕、李祖蔚等人‘健民济生’的办学‘初心’中,更体现以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为己任的办学‘使命’中,历经85年薪火相传,‘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已深深融入了医大人的血脉。”广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刘友谊如是说。
2使命如磐: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
1937年9月,经中共地下党组织批准,广西省立医学院学生何日先、钟荣顺、陈海成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开创了广西医学院校的“红色萌芽”,是医大人血脉中传承至今的“红色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医学院继承了“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办学传统,同时也确立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在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学校坚持向“老、少、边、山、穷”地区重点倾斜,师生们积极配合地方发动防治疟疾、血吸虫病等大会战,在下乡下厂、巡回医疗、普查普治中锻炼成长。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医疗卫生事业急需骨干人才,广西医学院充分发挥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作用,为广西多所医学院校的创建、发展输送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在攻克广西地方重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随后的几十年里,广西医学院教师和毕业生一直都是广西防病治病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广西地方多发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由点到面、由单纯治理向综合防治发展的过程中,广西医学院师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4年,广西比全国提前9年在全省范围内消灭了天花病;1989年,广西成为全国率先消灭血吸虫病的省区之一;1995年,广西在全国各省区中第一个达到消灭丝虫病的国家级标准;1996年,广西碘缺乏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97年,广西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部颁标准。
在攻克广西地方重大疾病中,广西医科大学师生更是走在前头、做在前头,例如在防治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广西地方重大疾病中,广西医科大学屡屡成为牵头单位,带领行业医生、教师攻坚克难,做出了巨大贡献,圆满地完成了先辈们“强国”“健民”的夙愿。
“医大培养的学生,从来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谋生,而是以实现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谋求人类福祉为己任。每一个走进医大的学生都要谨记——我是中国人,我要热爱我的祖国!”广西医科大学校长赵劲民这样说。
3追求卓越: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每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上,全体学子高举右手宣读“医学生誓言”的环节总是让人热血沸腾,这也是这座拥有85年办学历史医学学府的独特风景线。
医大校园,秋色怡人。在学校行政综合楼前,为学校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儿科专家叶培、肿瘤学专家叶馥荪教授的铜像并排伫立着,静静守望着他们曾经工作过的校园,凝视着他们培养的莘莘学子,就像从未离开过一样。
“我是‘两叶’的学生,我是中共党员!”这是1948年入校、曾受叶培、叶馥荪教授教诲,如今已入鲐背之年的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八桂先进人物龙桂芳老教授在病床前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几十年来,龙桂芳教授一直坚守教书育人一线,成功地开展了地贫高危胎儿产前诊断,并首次在国内外开展大规模的地中海贫血干预和防治研究,为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广西师德论坛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当被主持人问及为何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到广西医科大学培养基础医学人才时,广西医科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谢小薰的一句话瞬间获得了“满堂彩”——“我是广西人,我在广西生、在广西长,我熟悉广西,我喜欢广西,我的家在广西,我的事业也应该在广西。”
在医大校园,提起“彭民浩”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他是广西唯一既荣获“中国医师奖”又获“白求恩式好医生”两个荣誉的医师,作为共产党员,他那句“没有内疚感的医生成不了好医生”被一批又一批学生铭记。
在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07级毕业生、80后博导谭国鹤带领大一新生,向捐赠自己遗体用作医学实验的已故眼科教授郭德琳鞠躬,用“无言良师”的故事“告诉”这些未来医者的神圣使命。
“学校培养了我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母校争光、为祖国添彩!”每年的校庆日,毕业多年的校友自发返校,在留言薄上深情寄语,抒发作为医大学子的豪情与壮志。
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院校,广西医科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发挥地方优势医疗资源,构建医教协同实践育人平台,实施卓越医学生课外成长计划等品牌活动,以5所直属附属医院、12所非直属附属院医院为依托,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医疗服务、社会实践体系。学校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科进入ESI前1%,先后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和全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区资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广西高校前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成为引领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2019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迎来建校85周年。全校上下一致认为,对母校生日最好的祝福,就是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行见于效,以85周年为起点,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奋斗篇章!
(本版图文由广西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旧城故里,思恩府治。衙门所在,兴宁老街。“邻封环绕四境,司治跨据中区。倚山作城,萧人为障。八峰朱雀,险峻甲于内地。山泉...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