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不放弃 坚持不遗憾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2-18 07:51 大字

李红正在喂鸡。

——“80 后”村民李红的返乡创业故事

□唐泽学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文/图

12月3日,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凤天村,村民李红带着工人在地里忙碌着。“在栽种时要注意用细泥巴把根固定好,确保中草药的成活率……”李红一边做示范,一边给工人讲解。

看到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生机盎然的桑园,李红深有感触地说:“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200多亩土地,虽然辛苦,但很值得。”

顶着压力,开辟荒山发展产业

今年39岁的李红是土生土长的东兴区双桥镇凤天村人,1999年从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城里摆过地摊,当过印刷工人,开过餐饮店。据介绍,在开餐饮店的时候,李红一年纯利润能够挣到10多万元,生活也算过得富裕。

每次回老家,李红看到村里有不少土地变成杂草丛生的荒地,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土地常年撂荒多可惜,要是能整理出来实现其价值该多好。”为此,李红萌生了在土地上发展产业的想法。

2018年5月,李红带头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在双桥镇杨家冲村、凤龙村、凤天村流转了230多亩土地,其中大部分是撂荒地。

“放着在城里赚钱的生意不做,一个女孩子跑农村开荒搞产业,不知道是咋想的?”“开荒工程量大,农村产业发展见效慢风险大,稍不注意就会亏钱。”当李红放弃城里的生意要回老家流转土地的消息传开后,父亲李开高第一个不同意,村民们也表示不理解。

“如果我不回来流转,这些土地就会一直荒下去。”李红说,当初她顶着各钟压力,瞒着父亲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后来知道情况的父亲曾有一段时间都没和她说话。

在开荒的半年时间里,李红早出晚归,每天和工人在杂草丛生的荒地里割草、翻土。

李红伸出长满厚茧的双手告诉笔者:“开荒半年,瘦了好几斤。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身上多处被杂草划伤,被马蜂蜇伤。”

看到又黑又瘦的姐姐,李红的弟弟十分心疼,劝她趁前期投入不多干脆放弃,回到城里重新开餐饮店。

“做一件事情,不管有多大困难,只要选择了,就不能轻易放弃,不管成功与否,至少努力过、奋斗过,不让自己有遗憾。”李红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没有动摇创业初心,一直坚持走下去。

虚心好学,门外汉变养蚕专业户

经过努力,230多亩撂荒地终于整理出来,在土地上发展什么产业呢?李红多次到资中、绵阳、自贡等地蚕桑基地考察学习,认为当下发展蚕桑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2018年12月,李红在土地上全部种上桑树,并多元发展林下养殖、林间套种中草药。

李红介绍,她从今年8月开始养蚕,先后养了四季38张蚕,蚕茧收入6万多元,算是创业的第一笔收入。

12月3日,笔者看到,李红端着鸡食走进地里,一群土鸡立即从四处跑来。“1000多只土鸡在春节前就可以出售,能够收入10多万元。”李红告诉笔者,在桑树下养殖土鸡,林下间种中草药,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入。

创业之初,李红也遇到了养蚕技术上的难题,但她虚心好学,从一个养蚕门外汉成为了一个养蚕专业户。

一天,李红到蚕房喂食,突然发现有蚕死亡。这是啥原因?不知所措的李红急忙联系双桥镇蚕桑站技术人员上门检查,仔细检查后发现,是采摘的桑叶不干净,导致蚕感染细菌而死亡。李红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立即采取消毒灭菌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发生大面积死亡。

养蚕是门技术活,李红多次参加镇蚕桑站举办的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向周边乡镇养蚕大户学习养蚕技术。同时,她还通过视频、书籍自学养蚕技术,掌握了栽桑养蚕的技术。

看到女儿蚕桑产业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地政府也在支持和鼓励村民返乡创业,李开高逐渐认可了女儿,一有空就来帮忙。

在李红的蚕桑地有10多个当地的村民。自从蚕桑基地建成后,他们就成为了这里的上班族。

凤龙村贫困户邓秀花表示,在家门口就业,一年能够挣1万多元,帮助自己增收脱贫。

据了解,李红的蚕桑基地有固定工人7名,繁忙时多至20多人,大部分都是当地贫困户,主要负责锄草、栽苗、采摘桑叶、剪枝等。

李红告诉笔者:“下一步将修建小蚕共育室,继续把周边撂荒地流转来扩大栽桑面积,增加养蚕数量,在壮大自身产业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发展蚕桑产业,共同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南宁市2019年第九期电视问政聚焦滞后重大民生项目 餐厨垃圾处理难待缓解 西津路动工多年盼开通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直播现场回答提问。电视问政直播现场。南国早报记者郭燕群/文唐辉吉/图“老大难,老大难,遇到问题职能部...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