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见证 □杨盛如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对于外出打工、他乡谋生的人而言,回家的路,总在心头缠绕,那是最熟悉、最想念、最惦记的方向。
家乡座落在江畔,四季清澈的江水从村前缓缓流过。村前近一里长的江岸,长着9棵高20多米的千年古榕,常年绿油油的,像9把绿伞守护江边的细沙洲。大榕树下是一条羊肠小道,走过白白的细沙洲,趟过卵石滩,沿着弯曲的陡坡逆水而上到达渡口,对岸便是县城。
我母亲生在这里,一辈子没离开这个村。据母亲讲,过去大榕树下有打铁铺、菜市、戏台,自古以来便是个小小的“驿站”,山里各村屯经过这里去县城赶集的人川流不息,这里成了纳凉的好地方。
我家祖屋建在江边。打小我就与古榕、沙洲、江水、洲滩结伴,夜深人静时大洲滩哗哗流水声伴我入眠。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我到县城读初中、高中,每天上学、放学四次渡江、两趟往返,一走就是5年。那时习惯了山道弯弯,也没有感觉到出山的艰辛,只是每到洪水期停渡而由老师收留时,才体味到有家难回的滋味。
17岁那年的冬天,我当了兵入了伍走出了大山。记得第一次探亲是读军校次年的暑假,从郑州乘坐6次特快列车回到桂林,再数次换乘,几经周折才回到家。
军校毕业后,伴随着部队的换防,我回家的路一年年一次次的周折、艰辛且显得异常的漫长。在贵县(现在的贵港)时,回家可走铁路,也可坐班车。那时火车的趟次少而乘车人特别多,旅客携大包小包挤进车门,车窗打开的翻窗而入最是快捷,而且可抢到座位,车厢拥挤,要想找到自己的座位很难。因此,选择乘坐班车是常事,一路下来,
满脸尘土,眉毛、头发染成白色,班车以蜗牛般的速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漫长而颠簸劳累。
或许过惯了“漂”的生活,退役转业后我还是选择自主择业过着“漂”的生活,曾在凭祥、南宁、武鸣、都安等地工作过,后来才来到来宾。由于高速路飞速发展,四通八达,特别是乘坐动车已成为百姓的首选,空间不变,时间却在大大地缩短,回家的路近了,便捷了,舒适了,容易了。
村头那条曾经热闹的羊肠小道也因江下游的水电站筑坝而淹没了,按规划国家给山里人新修了一条出山公路,大榕树下原先热闹的村道已经变成宽广平静的江面,江水依旧那样清澈,古榕还是那样深绿。只是白白的细沙洲没了,日夜欢笑的大洲滩也沉入了水底,安静了。
从家乡到县城约2公里的江面上,先后建设了三座大桥,到了夜晚,五彩缤纷的桥灯照射在微波涟涟江面上,跳跃着新时代的乐章。公路建设也发生很大变化,不仅修通了一级公路,还修建了高速路。班车也由以前走8个小时的高山险路,到修一级路后的3个半小时车程,再到高速路的1个半小时车程。2016年动车也缓缓驶出了始发站,我们县也成为全国首个动车始发终到站的少数民族县,回家更加快捷了。
我们村已经发展成为县城一角,吊脚楼大都换成四五层的框架结构楼房,公交车每天在村上穿梭。曾经的车渡、码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村头榕树下的“小驿站”也结束了它千百年来的使命,被一个现代化城区或交通枢纽所取代。
此刻,我虽人在他乡,但眼前呈现着现代、快捷、舒适的路,想家时随时都可以回。从来宾市想回趟老家已经没有以前的纠结,如同住在县城与乡下那样,“吱”一声就可以回家吃上中餐或晚餐又返回那样方便、快捷,几时想回家就动动手指下单订票全搞定。
我那92岁慈祥老母亲每天还能走村串户聊家常,她随身携带的手机久不久也传来在外子孙亲切的问候。我衷心祝福母亲朝着“百年寿星”的目标迈进,去见证家乡发生的百年巨变。
新闻推荐
“种植草皮也能致富。”南宁市武鸣区灵马镇新龙村党员彭冬花,凭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做到了。近年来,彭冬花...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