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驰骋美丽壮乡 一路竞逐无限风光

南宁日报 2019-10-18 05:39 大字

武鸣赛段,异木棉夹道盛放。本报记者潘浩 摄在南宁—弄拉赛段,代表自行车运动的各种造型随处可见。 本报记者潘浩 摄在马山弄拉风景区,马山黑山羊卡通造型“骑行”在路边,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和游客。

本报记者宋延康摄以马山会鼓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在武鸣区伊岭岩景区附近,山头染秋色,分外迷人。

本报记者宋延康摄马山赛段小都百沿线的旖旎风光。本报记者潘浩 摄在马山赛段两旁的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各种经济作物生机勃勃。

本报记者宋延康摄在马山赛段,赛道从金黄的稻田中穿越而过。 本报记者宋延康摄经过蜿蜒的盘山公路,参加“环广西”南宁—弄拉赛段的选手将抵达终点——马山弄拉风景区。 本报记者宋延康摄

10月20日,南宁—弄拉赛段将再次成为2019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站)选手们的“战场”。昨日,记者驱车前往武鸣区、马山县,一路感受南宁—弄拉赛段的大美风光和险峻路段。在高空无人机的视角中,长达161.4公里的赛道一览无余,条条绿道不断逶迤延伸,青山相向而开,一幅富有地域风情、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丰收·产业织锦缎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

“环广西”南宁—弄拉赛段首先进入的是年轻且具活力的武鸣区,选手们将经过双桥镇、城厢镇、陆斡镇、罗波镇、马头镇、两江镇。沃柑、火龙果、砂糖橘、柚子……一路骑行,水果的甜香令人迷醉。

武鸣区的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武鸣区立足沃柑产业和天然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武鸣沃柑”品牌越走越远;万亩特色水果、花卉等产业示范基地,伊岭溪谷休闲农业示范区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建成伏唐屯、大伍屯、岜旺屯等综合示范村……

如今的武鸣,农村风景如画,农业增产有道,农民增收有门,绵延的赛道犹如一条轻盈的腰带,将农村、农业、农民有机融合在山林田园间。行驶途中,移步换景,水果缀满枝头,异木棉粉嫩绽放,稻谷金黄垂坠,共同织成一幅锦缎般的“大地景观”。

民俗·文化挺脊梁

在武鸣区和马山县,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壮族儿女在这片热土繁衍生息,地道的壮族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穿过马山县古零镇、白山镇,进入县城,驶入壮乡风光带。每年的“环广西”赛事,在赛道中领略民俗文化,是游客们津津乐道的事。今年,马山县将在赛道沿途设置8个民俗文化展演点,全面展示以“马山文化四宝”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其中,壮乡风光带融竞技魅力、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于一体,给参赛选手带来亲近自然的体验,享受“人在画中骑行”的乐趣。

壮族会鼓,激越千年,鼓舞士气;三声部民歌和扁担舞,带着壮乡儿女的祝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鼓声和歌声中,能够感受到壮乡儿女对选手的助威,对甜美生活的感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态·脱贫有新路

将穷山恶水打造成绿水青山,马山弄拉景区打出了一副“生态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实践。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治理石漠化,弄拉人不断探索,形成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药、山坳粮桑”的弄拉立体生态发展模式,并以“农户+公司”经营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如今村民们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6年,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打造的“生态美、民俗美、美食美、人文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12月,马山县被中国登山协会授予“中国山地马拉松最美赛道”荣誉称号。

依托良好的生态及优美的风景,马山县闯出了一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新路子:推进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形成了“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的马山模式。随着“环广西”等重大赛事活动的举办,马山县体育和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率达20%以上,今年将力争整县脱贫摘帽。

作为整个赛事的冲刺赛段,今年赛道向景区延伸了1.4公里,爬升高度从去年的410米提升到600米,赛道坡度更大,比赛难度和精彩程度进一步提升,冠军挑战更加激烈。 将“环广西”的终点设在弄拉景区,正如“奋进似马、坚韧如山”的马山精神,选手们只要有决战决胜的毅力和恒心,必将夺得最终胜利。

本报记者杨盛

新闻推荐

长江医院开展关爱老人公益活动

行业资讯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10月6日~7日,南宁长江医...

武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鸣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