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健康发展 民生持续改善 社会保持稳定 武鸣区:70载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创辉煌

南宁晚报 2019-09-30 06:32 大字

美丽的武鸣城区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竹竿舞表演

黄绍武 摄南宁市中心区至武鸣城市大道一瞥

尹宗浩 摄

■本报记者 李璋 通讯员方海仕

在全国,“省省有武鸣”的美誉已叫响49年,缘起农业机械化试点扎实,而被全国倡导学习;武鸣“壮族三月三”也响彻39载,那是每年农历三月三,10万人到武鸣赶歌圩场面壮观;三年来,还新添了“中国沃柑看武鸣”,全区种植39万亩沃柑,成为全国最具特色、最出名的沃柑产区……

70载风云激荡,70载勇毅笃行。如今,武鸣区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改容换貌 美好家园凸现

武鸣城区的和平街,在清朝时期曾是个“跑马场”,是武生们平时演练跑马和武科考试的场所。时光荏苒,现在已经是武鸣热闹的老商业街之一。商铺、酒楼、旅馆、医院、市场、居民区等应有尽有。

武鸣始终将城镇建设工作抓紧抓好,近年来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1346”工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文化中心广场、香山河公园等一批休闲主题公园建设,实施小街小巷改造,建设污水处理厂,改造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按照“具有浓郁壮文化特色的园林城镇”定位,全力打造“两湖四园”“三河两岸”,将多条主要道路打造成“绿色走廊”。重点突出中国壮乡这一民族特色,高标准推进标营新区、定罗新区、九个半岛新区等三个新区建设。如今,城区不仅版图在扩大,而且容颜在变美。

乡村一样美。一批生态乡村建设典型脱颖而出,涌现出86个生态村镇,其中1个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3个镇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82个村成为自治区级生态村。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理念和实践下,农村变身成为人们流连之所。宁武镇伏唐屯这个壮民族世代聚居的普通村落,在2013年,被列入武鸣县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全部拆旧建新。2015年,村民住上了具有壮民族特色的“乡村别墅”。 它与“别墅村”的城厢镇七星屯、双桥镇伊岭小康村等,成了武鸣乡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敢为人先 发展律动强劲

在武鸣,工业、农业、旅游“三套马车”并驾齐驱,激活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池春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鸣能称得上水田的仅有4000多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武鸣就不遗余力地发展种植业,变成广西区内人均有粮、储备粮位列前茅的县份,一举成为全国产粮重点县之一。随后武鸣率先在全区建成粮食、烟叶、甘蔗、水果、畜牧水产、林业等六项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县,先后被确定成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县、科技普及推广示范县,因成效显著经验被全国推广,曾被誉为“省省有武鸣”的美称。

2016年撤县设区后,构建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城区流转土地40多万亩,建成45万亩晚熟柑橘、21.7万亩“双高”糖料蔗、20万亩香蕉、36万亩秋冬菜、3万亩火龙果基地、2400多个畜禽规模养殖场、4万多亩池塘高产养殖等一批现代农业基地。初步形成香蕉、甘蔗、果蔬、畜牧、水产、花卉等六大农业产业。其中沃柑种植达39万多亩,武鸣沃柑走出国门,成为带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武鸣区的工业发展也风生水起。在1991年至2000年这10年间,武鸣突出抓好卷烟、制糖、罐头、淀粉、水泥、化肥、造纸八个重点产品,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进入21世纪,在进行国有企业改制促其焕发生机的同时,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工业富县”,并于2002年成立“南宁市伊岭工业集中区”。通过“招大引强”,工业发展快速崛起。目前,伊岭工业集中区已建成投产企业1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500强企业、全国10强水泥企业1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1家,纳税超100万元以上企业43家,基本形成制药、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纸塑包装、建材、林产品加工等六个支柱产业。2018年9月,武鸣区与高新区正式签订飞地园区合作共建协议,率先成立广西首个“飞地园区”。

武鸣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进入新世纪以后,武鸣奋力建设既有雄厚物质基础又有高品位文化层次的旅游大县,投入巨资加快伊岭岩、灵水等景点景区建设,伊岭岩风景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改造老景区同时又推陈出新,花花大世界、春霞园、狮子山公园等景点,使旅游整体优势得到发挥。去年,武鸣区全年接待游客772.09万人次,同比增长28.2%;旅游消费63.28亿元,同比增长35.7%。

狠抓发展,喜结硕果。1991年,武鸣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破亿元,以1.02亿元成为广西财政收入三个亿元县之一;201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为10.91亿元;到2013年,武鸣财政总收入16.10亿元,其中县本级财政收入11.10亿元;2018年,武鸣城区本级财政收入17.44亿元。再以农民收入为例:1978年,武鸣农民人均纯收入94.20元;2013年,武鸣农民人均纯收入9042元,翻了近百倍。到了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37元。

情系民生 壮乡幸福起航

历年来,武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创建全国民族教育强县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1991年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97年实现“两基”达标;2002年至2005年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县”;2010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学前三年行动计划试点县。2011年被自治区确定为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2012年获得“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武鸣文化建设成就也令人瞩目,特别是1980年以来年年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塔台经济唱戏,成为城区70多万人民的另一个“春节”。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被收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是全国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历史最久的民族歌圩。

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织密群众健康“安全网”。以2008年至2013年为例,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就达2.01亿元,数量和规模创历史新高。通过争取国债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县卫生系统共投入2.24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业务用房面积近9万平方米。项目涵盖县级医院、乡镇院、村卫生室等,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宁市区至武鸣只有一条简易公路,后曾改造提级一批等级较低的县、乡公路。2012年市区至武鸣城市大道全线试行通车。如今,加上众多过境公路,星罗棋布的交通网已成为全武鸣人民构建和谐、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武鸣还积极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政策。从2015年起,武鸣大力推行“产业示范+贫困村+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成一批具有武鸣特色的扶贫产业。2018年全城区4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壮乡武鸣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连续十三届入选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区),连续十二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其他各种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之多犹如繁星。

回忆过往,无限感慨,高歌未来,豪情满怀。“两中心一目的地两基地”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具有壮民族特色的“富裕文明、生态宜居、美丽和谐”武鸣新区的发展目标,如今已在全城区干部群众心里深深扎根,全城区干部群众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诚信务实,创新争先;武略文韬,鸣于天下”的武鸣精神,续写武鸣新的辉煌篇章。

新闻推荐

武鸣区丰收节欢乐开场,庆祝活动各具特色 土特产琳琅满目 现场扫码就能买

现场展示的土特产造型美“土”味浓本报记者李璋摄本报讯(记者李璋通讯员潘倩华)秋风送爽,丰收之际,昨日,2019年南宁市武鸣区庆...

武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鸣,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