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筹款非议源自信息不透明 自由谈

济宁晚报 2018-07-27 09:50 大字

■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据报道,南宁武鸣市民邓女士在水滴筹发起筹款,称女儿小黄由于病毒感染住进了ICU,却无钱治病,最后共筹得25万多元。事后,有网友爆料称,邓女士在武鸣开有多家粉店,开奥迪车,且名下有几套房。对于网友的揭底,邓女士前夫则称,邓女士虽然有车有房,但都是贷款买的,经济情况并不好,网上所说的大部分是虚假的。

从筹款平台进入我们的生活,非议就一直存在,而核心问题往往来自那些关于筹款家庭的经济条件。最典型的事例是2016年出现的“罗尔事件”,有房有车却仍为患病女儿筹得两百多万元,其家底被曝光后,人们普遍认为,这类事件的出现,会伤害民间的慈善之心,也会波及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当然,也有些对筹款者的质疑和非议是源于真相不明甚至恶意,比如刚刚平息的“小凤雅事件”,凸显出爱心也容易滑向刻薄。而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之上,筹款平台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病患家属的筹资行为引发公众质疑,作为融资中介,筹款平台显然无法撇清责任。

然而,由于当前筹款平台的审核范围有限,团队的人力的资金成本有限,他们能够做的,一般只限于对已经发起的筹款事件进行大体的真实性的审核,至于受助人的经济背景如何,款额到底该如何划定,应有几方面因素作为依据,目标资金是否超过了现实必须的额度,筹得的款项是怎样利用的,最后去了哪里,其实都无法给众多捐助者一个满意的交代。

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捐助的大多是普通劳动者,没有人愿意自己捐出的善款用于高档治疗而非救命,更没有人希望这笔钱最后改变了用途,因此,“透明”始终都是慈善的命脉。201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慈善法》规定,个人不能直接向社会进行募捐,但可以向慈善组织求助。该规定意在利用慈善中介机构的公信力,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处理好善款的使用。后来,民政部又指定了13家网络募捐平台为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原本希望募捐平台做好把关和信息公开作用的,现在看来,后者并没有实现初衷。

回到南宁这个筹款活动中来,不管网友的爆料是否真实,仅仅由爆料者和当事人双方隔空喊话并不能让人们放下疑惑,而对于募捐过程,更不能走网友爆料,媒体跟进,然后被倒逼公布信息的路子。对于各网络融资平台来说,当前与其争相扩大知名度和融资规模,不如好好思考如何与民政、医疗、社区等多部门合作,完善各个环节的监管,填补制度漏洞。

新闻推荐

获捐25万余元遭质疑,受助者辱骂网友后道歉 当事人母亲:愿退回善款 筹款平台:已将房、车列为发起筹款的必备信息

因病毒感染,在四川传媒学院读大二的南宁女生小黄于6月30日高烧入院,其母邓女士在“水滴筹”筹款平台发起筹款,11天后,提现25...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