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古朴大气 村庄绿荫环绕 横县校椅镇、武鸣区双桥镇古朴民俗村落与“宜居乡村”建设相得益彰

南宁晚报 2018-06-10 07:11 大字

横县校椅镇六凤村委岭脚村民宅

它们都有古朴而又大气的传统民宅,各自散发出别具一格的古朴民俗风情,加上道路两旁绿荫环绕,令人心旷神怡。与昔日的脏乱差相比,如今,它们旧貌换新颜,各自大放异彩。6月4日、5日,记者跟随南宁市乡村办到横县校椅镇六凤村委岭脚村和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大伍屯,感受“美丽南宁”活动开展以来,古朴的民俗村落如何与“宜居乡村”建设相得益彰。

岭脚村:规划种植打造生态乡村

横县校椅镇六凤村委岭脚村依山傍水而建,是典型的壮族传统村落。该村房屋采用灰墙灰瓦建设,极具壮族民俗风情,而黄泥仿树藤制成的栏杆更是别具一格。老宅的院墙、门楼及院落都修缮一新,不仅设置有窗花,还新增了水景、石凳。谁能想到,昔日的岭脚村到处是泥瓦房,交通不便,一到下雨天就道路泥泞。

在横县“基础便民”改厨改厕项目中,村民麻孔理在政府补助的基础上再自筹部分资金,拆除了自家原先又脏又旧的灶台,改造成大气漂亮的大理石灶台,不仅新增了2.6米长的厨柜,还加装有排气扇、洗菜池,就连地面也贴了瓷砖,让整个厨房焕颜一新。除了改造厨房,麻孔理家的厕所也更换了蹲便器,加装管线线槽,安装了地漏、便纸盒等,让厕所更干净整洁了。

2016年,岭脚村紧紧抓住市级茉莉花生态综合示范带、民俗民居示范村及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的契机,整合多方资源,对该村进村主道、环村骑行道、生态休闲广场、竹林等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整体规划种花、种经济农作物,利用房前屋后闲地建设生态小菜园、小花园、小鱼塘,着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对村道进行重新规划,从村大门处打通一条直通二级路的村道;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种植大片竹林和溪流环绕村中的自然景观优势,打造环村竹林自行车骑行道、赏花步道;对全村73套比较完整的具有壮族特色的古典民居进行修缮、改造,拆掉没有保留价值并过于低矮的土房、危房,形成特色旅馆,并集资建设一座风雨桥,展示当地民俗文化。同时,岭脚村积极整合村级服务资源,加大“服务惠民”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造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真正构建一个惠农、便农的宜居家园。

大伍屯:运用壮族元素改造民居外立面

刚进入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大伍屯,沿途都是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面,道路两旁绿荫环绕,还种上了朱槿花、三角梅、金花茶等,令人心旷神怡。几乎每家每户都规划有“微菜园”。砌得规整的红砖将菜园边缘围拦起来,周边干净整洁。一块菜地里,几棵向日葵正在怒放,很是惹眼。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有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不同的“家训格言”内容。

屯中有保存完整的晚清民间建筑群落(百年老宅“七十二道门”——邓家大院),文化底蕴深厚。邓家大院是迷宫式的建筑群,有大小67间房,72道门,占地1610平方米,分外、中、内三部分,从高处看,像一个大“口”字,里面镶嵌着一个“日”字和一个“月”字。所有房屋全是红砖木梁青瓦结构,台阶是大四棱长条石,屋外地面铺红色火砖,有完整的排水道。

大伍屯以“留得住乡愁”的理念,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并结合“七十二道门”古建筑风格,运用壮族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浓郁壮乡特色的农村住宅建筑风貌,实施了91栋50232平方米的居民建筑外立面装修改造,配套建设有公共服务中心等19个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为突出大伍屯“寿”“孝”传统文化内涵,投入299万元,完成实施进村道路、环屯路、房前屋后及其他空地绿化,建设寿园、孝园两个主题小公园。引进武鸣永旺货物冷藏有限公司,开展果蔬购销、鲜储、代购等业务,引导成立武鸣黄锋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示范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运行模式。引进桃花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大伍屯及周边村屯土地500亩以上,融入武鸣伊岭溪谷休闲农业示范区,打造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导特色产业,实现示范村农民土地租金收入近百万元,家门口就业务工年均收入100万元。

新闻推荐

南宁北发展迎“新风口” 高铁、高校“两高”优势,加速武鸣区、 广西-东盟经开区“两心”发展

广西-东盟经开区全貌武鸣区新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里有很多归侨都希望拿到去香港的单程车票,如今回来看到我们开发...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