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城木棉花开时

右江日报 2018-01-11 09:35 大字

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站在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眺望右江。

极目远望,右江水映入眼帘都是绿,整条江莹碧如玉,宛如拣尽翡翠碧玉铺就。远处,几株木棉树挺立在岸边,以孤傲的姿态,向着天空尽力地伸出它们的遒枝,不离不弃地依偎着右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这碧绿的江水,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树枝上绽放如火的鲜花倒映在江水中,波光粼粼的水面,鲜红如血的木棉花,红绿相映,动静相安,它们互相映衬,相互依存。这时的木棉树,没长出树叶。满树平伸的枝杆,刚劲有力,似铁一般刚强,开着羽毛球般大小而鲜红的花朵。这鲜红的花儿,朵朵向上,红艳似火,全身都完全体现着一种不屈不挠、团结向上的精神,显示着生命力的茁壮旺盛。木棉树高大挺拔的身躯,显出几分凝重和庄严。

看着右江两岸绽放旺盛的木棉花,再把目光收回,仰望像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又像一杆红缨枪直指天宇的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我突然感觉走进了历史。眼前,那一团团火红的木棉花幻化成熊熊战火,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幻化为猎猎战旗,我仿佛看到那个不平凡的日子: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爆发,成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整个百色沸腾了。大街上满是系着红带子的红军战士,他们军姿整齐,精神焕发,在大街上欢呼起义的胜利;农民朋友们扛着锄头和红缨枪赶到城里来,码头工人、市民和学生挥舞着彩旗,他们兴高采烈,同农民兄弟一起,向红军致敬……

在1929年以后的每个初春,那些一朵朵尽力把火红举向天空的木棉花,一如红军的旗帜,携着红色的火种洒遍右江两岸,在硝烟和战火中绽放成不屈的音符。那一朵朵红色的木棉花,因为红军,因为红旗,点燃了峥嵘岁月的薪火!

走过红军桥,我来到后龙山的百色起义纪念馆。历史的烟云里依然回响着昔日的烽火和枪声。我的思绪飞到了那段血与火、生与死的岁月。我不禁想起七星山七勇士的故事:1930年5月,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第三营营长高潮奉命率领200多名指战员计划配合右江赤卫军独立营挺进那马,攻取武鸣,开辟大明山革命根据地。当部队行至乐圩时,遭到当地反动武装的拦击。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中国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第三营第八连七名勇士为掩护部队,由于地形不熟而误上孤山,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在弹尽粮绝之时,在退路是悬崖绝壁之际,不愿做俘虏的七勇士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最后手挽手跳崖牺牲。

看着这火红的木棉花,我的眼前一次次出现奇妙的幻觉:那一丛丛一簇簇的红,不就是韦拔群带领右江的红军战士在密林里四面出击,枪口喷出的火焰吗?那一片片的红,不就是红七军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红土地吗?那一片片的红,不就是拨云见日,驱除敌人恶霸,迎风招展的一面面红旗吗?那一片片的红,不就是右江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万人空巷红花如潮,排山倒海的欢腾吗……

看着这火红的木棉花,思绪把我拉到遵义。前年,也是木棉花开的季节,我来到遵义的红军烈士陵园里,瞻仰一座铜像:一位红军卫生员一手搂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孩子,一手拿着一个磨损变形的水壶给孩子喂药。卫生员铜像前的香炉插满了香枝,胸前挂满红布带,而他那双穿着布鞋的双脚,已被老百姓摸得锃亮。这便是著名的“红军坟”。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有位年轻的红军卫生员待老百姓如亲人,医术精湛,药到病除。一天夜晚,他翻山越岭为乡亲治病,第二天回来时部队已紧急转移,他在追赶部队途中不幸被敌人杀害,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掩埋了他的遗体,因不知他的姓名,只好在墓碑上刻了“红军坟”三个字。1953年,“红军坟”迁入红军山烈士陵园。后来经多方反复考证,最终确认“红军坟”里长眠的正是红七军战士龙思泉。龙思泉,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遵义,1935年1月19日牺牲时年仅19岁。

人生仅仅有一次19岁!在百色起义纪念馆的烈士厅里,我看到那一个个凝重的名字永远定格在他们最青春的年华:

余少杰,第一个到右江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牺牲时年仅21岁;

陈洪涛,中共右江特委书记和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牺牲时28岁;

俞作豫,牺牲时29岁;

蓝彩娥,牺牲时26岁;

欧阳兰馨,牺牲时年仅18岁;

……

站在英烈厅的碑墙前,凝视着满墙密密麻麻的名字。刻在墙上的这些名字,陌生而普通,朴实而沉默。每一个名字都有着一个故事,他们的年龄多数都年轻得叫人心碎。这满墙密密麻麻的名字,就像一双双深邃的眼睛,谁能知道,这些深邃的眼睛里,有多少未完的心愿,有多少未竟的壮志,又有多少未付的韶华和深情。他们用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用一个个家的支离破碎,换来了共和国的灿烂明天!

默默的伫立在英烈厅的碑墙前,我心头涌起无数感慨。我知道,为了那个“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信念,有无数的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墙上那些一双双深邃的眼睛,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在感受到生命短暂而渺小的同时,更感到有一种生命的永恒和伟大。

伫立在邓小平的铜像前,我眺望百色。远处,一阵风吹过,有的木棉花随风摇摆,有的随风飘落而下。朝树脚下看去,地上堆满了凋落的花朵,形成了满地落红的壮观。那些牺牲了的年轻的生命,不正像朵朵鲜红的木棉花?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义无反顾地释放自己的光辉灿烂,坦然面对生命的短暂时光。是红军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把这木棉花染得更红更鲜?还是这更红更鲜的木棉花点燃红军战士年轻的生命,凝铸成一种辽阔和永恒?从此,右江两岸的木棉花,便写满战士蹈火的勇气和凛然的正气,成为革命的传奇……

右江两岸的红木棉,以红的激情、花的鲜艳,见证了右江两岸的红军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而右江两岸的红军,历经战火的洗礼,历经生死的磨难,用生命和鲜血浇灌出一片红色,红遍左右江,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这时,远处飘来了稚嫩而昂扬的歌声: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

循声望去,一群“红领巾”正在开展纪念活动。那鲜红的红领巾,如一支支熊熊燃烧的红蜡烛,又像闪烁的小火苗,更像一朵朵鲜艳的木棉花……

看着犹如燃烧的火把的红木棉,看着像鲜艳的红木棉的红领巾,我不禁为这红、为这花、为当年激情燃烧岁月里写满忠贞、悲壮和豪迈的生命而深深鞠躬。

新闻推荐

法治新风拂面来 市司法局创新普法载体提升法治宣传效果

市政协、市司法局、市依法治市办深入马山加方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市司法局供图)本报记者朱新韬实习生曹欣桐通讯员谢杰文廖凤君举办山歌普法文艺汇演,送法下乡巡回播放法治电影,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广...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