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背后故事 石山精灵黑叶猴的回家之路

南宁晚报 2017-11-07 06:24 大字

11月6日,对于濒危的旗舰物种黑叶猴来说,是个值得欢庆的日子。在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山道路19公里处的沟谷里,全球首例5只人工繁殖黑叶猴野化放归自然。这些石山精灵归家之路是如何走的?为何它们选择在大明山安家落户?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一一为大家揭晓。

为何要开展黑叶猴放归项目?黑叶猴数量急剧锐减仅存300多只

广西是黑叶猴的故乡,它们以树叶为主要食物,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们乌猿。既然黑叶猴本是广西“常驻居民”,为何还要开展黑叶猴野化放归活动?

广西不仅是黑叶猴的主要分布地,也是黑叶猴向北扩散最重要的过渡地区。广西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外黑叶猴种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有数千只黑叶猴,广布于西部和西南部,但现在已退缩为14个斑块状地区,极度濒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明介绍称,种群的严重隔离,迫使考虑进行种群调配,以解决种群恢复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放归就是一种调配的特殊的科学试验方式,需要解决人工条件下成长物种对野外环境的一系列适应过程”。

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司长杨超介绍,野化放归的明星物种黑叶猴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喀斯特森林特有的珍稀灵长类动物,它的生存状态和保护现状直接反映了桂西南喀斯特地区,乃至广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水平。针对黑叶猴保护的紧迫性,自2012年起,国家林业局支持将黑叶猴列入极度濒危物种保护名录,制订保护行动计划,推动人工种群野化放归工作,成为国家林业局启动的四大物种放归自然项目之一。

据悉,黑叶猴放归项目也是广西继黑颈长尾雉放归岑王老山后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物种放归项目。

黑叶猴“安家”为何选择大明山?调查显示大明山曾有黑叶猴活动踪迹

那么,这些人工繁育的黑叶猴,能否适应大明山的生态环境?李明介绍称,历史上有记录大明山有黑叶猴分布,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议。2015年5月在大明山东北侧的上林、2017年4月和8月在大明山西南侧的武鸣分别发现并拍到黑叶猴照片,用事实回答了学术界的争议。同时证明了黑叶猴在远古的进化中,形成了至少两条分支,即一分支适应石山的炎热干焊气候,另一分支适应山林峡谷的较为低温气候。

大明山重新发现黑叶猴意义非凡,也为黑叶猴野化放归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大明山尽管处于北回归线上,但其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森林从热带至温带依次更替,动植物资源丰富,也为黑叶猴的生存提供了条件。

据了解,为给黑叶猴放归提供有力证据,广西近年持续加大对大明山包括黑叶猴在内野生动物的调查力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仅拍到了黑叶猴的照片,还访问到了黑叶猴可能停歇的栖息地,但村民反映可能仅有3个小群,数量介于15~20只之间,种群延续可能存在问题,有必要在其家域外围放归黑叶猴,为以后的廊道建设和种群基因交流做准备。

黑叶猴放归还有哪些计划?未来5年内大自然或再添9个新丁

“我们在黑叶猴身上安装了GPS和动物颈圈跟踪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随时密切关注黑叶猴的精神状态、进食状态等状况,以确保黑叶猴在大自然里能够安全地生活。”李明说,大明山丰富的生境给黑叶猴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虽然在初期多少会有些不太适应环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它们会慢慢融入大自然,成为大自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据悉,通过近5年的野外驯化,这5只个体(1雄、3雌和1幼体)基本达到实验性的野外放归条件。10月27日,对拟放归的黑叶猴做最后一次健康体检,报告显示黑叶猴个体稍有偏瘦,但机体健康,可以进行放归。

随着第一批野化的黑叶猴扎根大明山,广西还将制定中长期等目标,野化放归将为广西迁地保护的黑叶猴探索一条新出路,促进笼养黑叶猴和野外黑叶猴种群数量的稳步增长。通过种群重引入,还能恢复大明山黑叶猴的种群数量,并对原黑叶猴分布区的生境进行恢复和改造,确保回归项目的成功。最主要的是,放归种群与野外种群形成基因交流,并能成功繁殖,由此构建社区共管机制,促进物种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据透露,未来5年内,还将放归三个家庭单元约9只黑叶猴。放归10年间,放归的每个黑叶猴家庭单元都能健康繁衍,老中青结构合理,仔一代、仔二代个体能成功繁殖。届时,大自然里的黑精灵种族会越来越兴旺。

新闻推荐

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成立落户南宁 秘书处设五象启迪东盟科技城

“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成立现场10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论坛上,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联合启迪控股共同成立“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并落户广西南宁。据了...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