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绣”技艺
文字:本报记者 黄烨玲图片:本报记者 杨扬
“哇,好多龙啊!一条、两条……妈妈快看,这里有一百条龙!”“这么大一幅刺绣,得绣多久啊?”……12月10日,在平浪花园小区空地上,大人小孩一边围观一幅长21米、宽0.6米的《中国龙》刺绣,一边热烈讨论着。
不远处,一位古稀老人正一丝不苟地整理着手中的刺绣作品,轻轻地拍去画布上的灰尘,他就是韦黄成。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刺绣作品,就是出自这位已经77岁的老人之手。
韦黄成的家乡在南宁市上林县,从小在瑶家刺绣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身边的姊妹自小开始学习瑶家刺绣,耳濡目染之下,韦黄成五六岁便接触刺绣,但之后因为上学而暂停了学习。
再次拾起刺绣这门手艺是在2012年。当时,已经69岁的韦黄成回到老家,县里90多岁的老人正为如何继承和发扬瑶家刺绣手艺而发愁。韦黄成听到后说:“我有基础,而且已经退休了,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慢慢研究这门手艺。”而这一“绣”,就是整整8年。
在平浪花园小区一个4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整个房间都是韦黄成的刺绣作品。墙壁上的《年年有余》栩栩如生,《家和万事兴》则寓意家庭和睦幸福;在系列作品《十二生肖》中,每一个生肖都有一幅单独的刺绣,每种生肖都展现了100种不同形态,栩栩如生,充满灵气;而在案桌上,是韦黄成正在绣的《百花齐放》,每朵小花都是他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绣上的。
每天,韦黄成坚持早上5点起床刺绣,一天平均要绣12个小时,累了就下楼散散步、练练气功,“平常人要绣三四年的中国龙,我只绣了11个月。”谈起自己的绣品,韦黄成总是充满自豪。然而,多年的穿针引线,韦黄成的手指头不知道被针扎了多少回,指纹早已被磨得模糊不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些曾经红火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老去。不过,哪些凝聚在作品上的匠心,却永不过时。“我快80岁了。有生之年我想办一场作品展,让更多人能看到我的作品,了解瑶族的刺绣文化。”韦黄成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2015~2016年对邓杰鹏和张晓晓进行的部分报道。版面截图邓杰鹏和女儿合影。邓杰鹏供图智面未来南国早报创刊25周年特...
上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上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