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阳光暖民心 社会和谐惠民生
派出所向人民调解员颁发聘书,聘请人民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本报记者宋延康摄南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黄秀芬 摄)▲兴宁区西龙村法治亭。(王瑜摄)▼上林县法治示范村(社区)覃排社区法治群雕。 (王瑜摄)
“每年南宁都会出台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条例,现在大家的法治观念很强,人人遵纪守法,生活在这里很有安全感。”“法律顾问走进社区和村镇,来到我们身边,邻里之间有什么矛盾纠纷,发展产业有什么法律问题都能咨询,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治。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每一个地方都将法治精神贯彻到底。在南宁,扑面而来的是法治南宁建设的勃勃生机——科学立法有进展,法治政府有推进,法治阳光照耀人心,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自觉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让生活在南宁这座城市更具幸福感。
立良法促善治 厚植法治“因子”回应民声
公开征求社会意见、重要法规草案在媒体上公布、召开立法专家论证会、聘请立法咨询员……近几年来,南宁市在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立法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每一部法规条例在审议通过前,都要根据实际,经过深入一线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征求社会意见等过程,广泛征求、听取各方面意见,通过深入群众反复沟通、论证。”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钟建国说。
“现在违法建筑越来越少,空气越来越清新,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家住凤岭北社区的周女士笑着说。南宁自有立法权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物业、中小学幼儿园用地保护、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管理等领域立法,回应群众关注热点;推动烟花爆竹经营燃放管理、扬尘污染防治、大王滩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等领域立法,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态势;开展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建筑垃圾、农贸市场管理等领域立法,填补城市建设管理空白。通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南宁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立法需求和期盼。
据统计,南宁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有47部、规章72部。立良法,促善治,实现有法可依,南宁市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群众满意的法治政府。
今年9月初,南宁市司法局与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暨法治政府建设协同创新框架协议,并为“法治政府协同创新基地”揭牌。今后,双方将在法治政府理论与务实研究、法治政府建设决策咨询、法学人才培养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推进法治南宁建设注入科研力量。
近年来,南宁市紧紧围绕《南宁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0年)》等提出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并取得新成效。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使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建设项目审批等再提速,“一事通办”等改革成果排在全国、全区前列,不动产登记“24小时不打烊”南宁样本在全国推广;进一步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公开等制度,为法治南宁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公共法律服务 提升法治惠民新高度
当群众遇到法律问题,既可以选择到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室获取公共法律服务,也可通过互联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登录南宁市公共法律平台,或拨打12348热线电话获取法律服务。这是南宁市法治惠民建设成果的真实写照。
聚焦法治惠民,推进均等普惠,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近年来,南宁市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了以1个市级、12个县(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1786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岗、席)为支撑的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了法治惠民新高度。
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不仅便民设施齐全,电子大屏幕还滚动播放普法节目。在服务窗口,除了有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在公益岗位上还有律师在值班,纠纷调解、司法鉴定、维护权益、法律援助等需求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一站式”服务。在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由司法所人员挂钩负责,整合村调委会主任、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等力量,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动漫普法宣传、网上调解、在线办理业务、企业风险体检……近年来,南宁市还以“互联网+”为工作切入点,加速推进传统法律服务方式创新,除了构建起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贯通的法律服务网、12348热线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三大平台,“指尖上”的司法行政服务也在形成。针对符合条件、行动不便的群众,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还主动上门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完善、品质提升、均等化持续推进,使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延伸法律服务 解决纠纷矛盾不出村
“过去遇到纠纷解决不了很烦心,现在村法律顾问教我们学会用法律解决问题,让我们省心了。”这是马山县加方乡花衣村群众对法律顾问工作的称赞。
政府“买单”请顾问,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基本法律服务。去年初,市委、市政府把“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纳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对村(社区)法律顾问给予交通、误餐、误工等补贴,将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实现南宁市1786个村(社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从而形成“城区半小时、乡村1小时”法律服务圈。
根据受聘协议,各村(社区)法律顾问每月至少到村(社区)开展一次不少于5个小时的服务,担负起村(社区)法律事务指导、法律知识宣传、矛盾纠纷调解、法律诉求引导、社情民意搜集职责,为村(社区)管理、重大项目谈判、合同签订和其他重大决策、解决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意见,并开展法治宣传,为村(社区)居民答疑解惑,引导村(社区)干部群众养成“平时学法、遇事找法、处事依法、绝不违法”的习惯。
2018年以来,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共开展法治宣传7579场次,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08084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83件,代理法律事务293件,为村(居)委会提供法律建议、法律意见、草拟审核法律事务文书3756件,为村(社区)重大项目谈判、签订合同等提供法律意见1032件,化解民间矛盾纠纷2304件,不仅让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又快又好的法律服务,更成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稳压器”。
数
说南宁
“四五”普法期间(2001—2005):
市人大常委会共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9件,修改地方性法规20件。市人民政府适时制定政府规章40件、规范性文件452件。
全市共投入普法经费841.07万元。
“五五”普法期间(2006—2010):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10件。市人民政府适时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31件。立法前,组织召开立法专家论证会28次、立法听证会1次、立法协调会30多次,真正使立法反映民意,确保了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全市共投入普法经费4752万多元。
“六五”普法期间(2011—2015):
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地方性法规16件,市法制办报请市政府出台(修订、废止)政府规章43件。
全市共投入普法经费5959.55万元。
“七五”普法期间(2016—2020):
近3年,全市共投入1.2亿元,建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形成“城区半小时、乡村1小时”法律服务圈。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杨盛朱新韬
新闻推荐
本报右江区讯一男子在南宁市上林县犯案后,隐藏身份潜逃了19年之久,近日,在百色市公安局的指导下,在南宁市上林县公安局的...
上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上林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