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里的风尚
沈桂才
从荔浦出来,在南宁学习工作30余年,虽然乡音无改,但家乡人的一些“新词语”常令我回味。
这些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荔浦人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语种的多样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小时候,在老家,除了收音机,很少听到普通话。如今,普通话普遍,甚至英语等也不足为奇。由于游客和客商增多,这些都像燕子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常在景区弄些小买卖的老人,还能来几句简单的英语对话。然而,本地话“新词语”的出现,更是乡音里的风尚。
荔浦沙糖桔种植面积很大,已经成为知名的沙糖桔产地,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寒冷时节,村外白茫茫一片,卷起“千堆雪”。因为降温了,都得用塑料薄膜护果,一眼望去如雪景一般。
果园需要劳动力,摘果更需要。为此,一些经常组织人员前去果园务工的人,便有了新称谓:队长。开园摘果了,果园主人找不到帮忙的人,就联系类似这样的队长寻求帮工。
队长的职责,多是联系业务。哪个果园需要摘果,就去组织人员……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是沙糖桔的采收季节,其间,都有上百个摘果队活跃在果园里。摘果队一般十几人,多的几十人。忙的时候,常常一队难求。
当然,荔浦不仅有水果队长,还有苗圃队长、建筑队长、装修队长等。荔浦的苗圃也比较发达。可以说,村外,除了果园就是稻田和苗圃。苗圃里,嫁接、移苗、挖苗等,都需要有技术的劳动力,而那些有技术的劳动力,又催生了消息灵通的队长。
荔浦芋是当地名优特产,有不少种植基地,那里也活跃着一个个队长。荔浦还是远近闻名的马蹄产地。在马蹄种植大户或种植合作社的基地里,总有不少村民加入队里。
削马蹄是个手工活,老人、小孩都能参加。农闲时,每个村屯都有人加入。没种马蹄的农户可以到种植合作社领马蹄回家削,或由队长直接带到合作社,按量计劳酬。每年的马蹄、沙糖桔采收季节,能提供大量劳动岗位。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实现增收。
跟水果产业有关的新词语,还有一个叫“果中”。这里的“中”,很大程度上有中介之意,但又不仅仅是中介,还要负责商务等,有点像代理商。
水果上市了,开园了,果中就会请队长找人,然后摘果、选果、过秤、装箱、发运……每个村屯都有一两个水果收购点。我的表弟就是一名“果中”,经常给福建浙江的老板收购水果。水果上市前,商家会提前将货款打入他的账户,然后他设点收购,装车往外发运……
“上班”,也是荔浦当地一种习惯用语,哪怕是去务农。荔浦工商业比较蓬勃,有上百家木衣架厂、几十家食品厂等。当地人不习惯说出工收工,而是说上班下班,哪怕是种植产业链上务工的人,也常说上班下班。
荔浦境内有上百家选果、清洗、包装的合作社,能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每到沙糖桔摘收季节,每个合作社要招几十甚至上百人进行选果包装,24小时开工,三班倒,轮班进行。每个村的收购点,也是全天收购、发运,都需要几个到十几个人员“上班”。从乡音的新词语、新风尚中,我感受到家乡朝气蓬勃的发展景象。
新闻推荐
瞧 绿树穿上“保暖衣”,长颈鹿烤炭火,节尾狐猴有油汀…… 寒冬里动植物被“温暖”拥抱
扫码看更多有趣图片■本报记者凌剑伊通讯员李梦琦涂竣/文记者程勇可/图连日来,寒潮来袭,南宁气温持续走低,大家都将自己...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