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缝纫机
●冬雪秋叶
在我姐姐家里,现在还放有一个传家宝——缝纫机,这台机子陪伴我们生活几十年了,成了“家宝级”的物件。十几年前,因为父母要卖老房子,喜欢缝缝补补的姐姐就把它搬回了自己的家。只有需要缝补衣物等小物件时,我才会去与它亲密接触。尽管它已经“衰老”,零件也退化了,甚至会不时地“罢工”一回,但我们都不舍得将其丢弃。
拥有这台缝纫机还真不容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质极为短缺,都说家里只要有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三大件”,就算是当时的“富豪”了。要购买这“三大件”有钱还不行,必须要有供销社的票,有钱没票也是买不到的。而父母结婚时正是最困难的六十年代初,那时他们根本就没见过“三大件”。
随着我们3个孩子的出生,许多衣裤都还是外婆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老大穿短小的衣裤就轮到老二穿,再接着老三穿,破了的就缝缝补补,正是大家说的“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一直盼着家里添置一台缝纫机,但没钱,也没有购物票。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在南宁糖纸厂工作的父母亲省吃俭用,每月就那么40多元钱的收入,没有任何办法凑钱,便硬是从生活的每一处去“抠”。一天,两天,一个月,半年,一年……终于在我4岁那年,凑够了买缝纫机所需要100多元钱。但母亲却因此营养不良,头发一小把一小把地脱落,吓得她赶紧去找了一个老中医,吃了一段时间的中药情况才得以缓解。后来,母亲每次给我们说起这事,都感叹那日子真是苦呀,那是现在的我们根本体会不到的难。
当父母将凭票购买来的缝纫机拉回家时,好多叔叔阿姨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好像我家中了大奖一般。从此,我家的缝纫机也成了邻居们的公用之物。
自从家里有了这个方便的稀罕物,聪明的父亲买来一本上海裁剪书,用牛皮纸当衣料,还买了裁剪的粉饼,照葫芦画瓢,为我们学做新衣服。当时我才上小学,经常站在破旧的桌子旁,翻看父亲的裁剪书,看着那些小衣服、小裙子的裁剪图想入非非。因为布票有限,我的梦想一直没能实现。直到十岁那年,我终于穿上了一件红底上面缀满白色小花的新衣裳,那细密匀称的针脚让新衣显得更漂亮了。
时间流逝,岁月匆匆,一晃就是50年了,这台缝纫机的存在常勾起我美好的回忆,也让我感慨不已。因为时间与亲情都点点地融入其中,那将是我一辈子的眷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黎兆齐通讯员易杰文)近日,南宁市印发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市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农用...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