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南宁人的100张南宁面孔 南宁广州照相院老一代摄影师关萍

南宁晚报 2022-01-14 06:52 大字

?南宁老一代摄影师关萍?方朝明 摄

老南宁人有一句俗语:“照相要去广州照相院,照相要找关师傅。”足见南宁广州照相院和摄影师在南宁人心目中的印记。

位于南宁市中心“三街两巷”的原南宁广州照相院,是南宁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承载了几代南宁人的记忆。由于多种原因,南宁广州照相院虽已不复存在,但它在南宁的历史进程中将定格永存。老一代摄影师关萍,讲述了南宁广州照相院的前世今生。

童年生活艰辛入照相馆当学徒

关萍,是目前仍健在的南宁广州照相院老一代摄影师,今年88岁,祖籍广东南海。1938年,其随父亲关应霖、母亲叶敬鸾来南宁谋生。一家兄弟姐妹5人,居住在邕江边的崇德街。父亲在行铺从事期货交易,母亲务农及带孩子,生活艰辛。

1939年,为了生活,父亲到大明山一带山区开矿,后一直下落不明。母亲带着孩子颠沛流离,从南宁徒步走到田东,走船到百色谋生,后又回到南宁。关萍从13岁起,在南宁木行街以吹玻璃打工为生,后在南宁邕西小学读书,因家庭贫困,只读了一年便辍学。

上世纪40年代,经父亲的广东同乡关凤石介绍,关萍进入南宁兴宁路西湖照相馆当学徒,从此开始了职业摄影生涯。

西湖照相馆是当时南宁较有名的影楼,由广州著名摄影师高仲标主理。关萍学徒期间工作十分艰苦,老板只管吃饭,没有报酬,晚上在影楼打地铺过夜。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年代,全靠服务好师傅,自己站在旁边偷师,掌握了对机、暗房、冲片、上色等核心技术。后因经营不善,生意惨淡,高仲标一家离开南宁回广州。随后,西湖照相馆老板潘商乔又在兴宁路开设了长城、海棠两个照相馆。由于关萍技术全面,服务周到,老板以一个月经营总收入的20%的高薪,聘请关萍任照相馆摄影师。可惜,后来两家照相馆又因各种原因停业。

新中国成立后,关萍到民生路大观照相馆工作。擅长人像和团体摄影的关萍,成了远近闻名的摄影师。由于经营业务不断扩大,大观照相馆在南宁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附近开设大观照相馆摄影站(分店),生意兴隆。随后,南宁照相馆公私合营,为了扩大影响,关萍被调入广州照相院。

南宁广州照相院往昔岁月

广州照相院的前身,是南宁广州照相公司,原址在民生路兴宁路交界处(三和馆后面),由广东海南人(现海南省,1988年以前隶属于广东的行政区)林荣福、林荣禄兄弟创办。先在万国酒家旁开办红棉照相馆,后又在兴宁路原址创办广州照相院,成为南宁“三街两巷”地标性建筑。

为了扩大经营业务,广州照相院花巨资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六寸旋转照相机,成为广西唯一可以进行大型人像及团体照拍摄的照相院,关萍是唯一掌握该相机摄影技术的高级摄影师。从上世纪60年代起,广州照相院几乎承接了广西各地市各种活动的大型团体照拍摄工作。关萍还到凭祥、龙州、百色等边远山区,为群众服务,广受赞誉。

关萍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拍照都要去广州照相院。那时候,逢年过节一家人到照相馆里照张“全家福”,就算是最高兴的事了。当时,照相院用的都是大型老式照相机。相机上面有一个木头做的箱子,箱子里有个小窗口,摄影师在镜头里,看到人们是倒立的影像。箱子下面的板子,可以调节焦距,底部还有三脚架可以自由移动。拍照时,摄影师藏在遮盖照相机的暗红色大布单里,按照所拍尺寸,在一个木框里把胶片配好,然后站在照相机旁边,调整顾客的表情细节。摄影师既要提醒老人别眨眼,还得注意孙辈的表情和动作,所以深得顾客尊重。

顾客拍摄后可以看样片,所谓样片,就是照相馆洗的一张灰色照片,也不用修饰边框,主要是看照片上的人物形象。摄影师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对底片进行修改,然后再出样片,顾客满意后才冲洗正片。如果照片有问题,顾客便马上通知家人来照相馆重新拍摄。照相馆也可以照风景照、戏装照,摄影棚的布景摆设有地方风景、旧式家庭摆设及儿童木马等玩具,任由顾客挑选配置。有些人照片照得好,照相馆还摆到橱窗里当做宣传广告。

技艺精湛的老一代摄影师

关萍由于摄影技艺精湛,服务热情周到,被评为一级摄影技师,广州照相院成为广西照相业人像摄影培训基地,关萍为培训讲师。1987年关萍担任南宁广州照相院经理。还被广西商业厅指定为广西照相业技术评委,到梧州、北海等地指导照相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担任大专院校客座教授,到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商业学校等地,专门教授人像摄影、团体摄影的技艺。

关萍的作品还多次获奖。他拍摄的《壮族老人》(肖像类人物),获1978年广西影展大奖,《艺术体操》(体育类人物)获1986年广西体育影展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被收录到《中国摄影家大词典》。关萍摄影技艺精湛,有幸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许世友等服务,还多次为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服务。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数码相机取代了原有的传统相机,随着相机和手机的普及,关萍等南宁老一代摄影师,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方朝明

南宁照相业历史

照相艺术,是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广西地处边陲比较闭塞,直至20世纪初,始有广东人在南宁开设“两我斋照相院”,由此开创了南宁照相行业。

民国二十四年《广西游历须知》记载了南宁民国照相业情况:广州照相院地址在民生路,经营事业为日夜艺术照相。天真照相院地址在民生路,经营事业为美术照相。两我斋照相院地址在民生路,经营事业为美术照相。上海照相院地址在兴宁路,经营事业为日夜艺术照相。武陵照相院地址在兴宁路,经营事业为日夜艺术照相。南宁照相院地址在民权路,经营事业为影相放大。丽庸照相院地址在中山路,经营事业为影相放大。随后有天然照相院、爱必思照相院,丽庸照相馆和广州照相公司开业,以广州照相公司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全公司10多人,设有拍摄100多人团体像的室内大型日光磨砂玻璃影场,兼营照相器材业务。1931年武陵照相馆开业,店员有10余人,颇具规模。同时,在西关路、共和路、中山路等地段有很多快相(即照即取)摊点,民国二十七年,广东人黄础光、李昌裕等合股开联艺照相院。

当时照相光源多用阳光,人工遮布调节,设施比较落后,效率较慢,照相机具、材料、药物全部是进口、价格昂贵,一般平民百姓极少照相,多是一些达官贵人,及一些军政人员、学生证件照,所以生意不多。抗日战争时期,广州照相公司被日军炸毁,市场萧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种纪念照相,如结婚照、“全家福”、社交合影等快速增加,照相业随之发展,当时市内有新联艺、百乐门等5间照相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南宁市有照相馆8间,照相摊点8个。

新中国成立后,据1951年调查统计,全市有照相馆10间76人,快相摊点22个约25人。1956年有新联艺、宝光、广州、大观等9家照相馆,公私合营成立市照相业中心店。1958年,对原有网点分别扩建,小店并大店和新建等一系列调整,到1964年,全市有照相馆5间110人,合作店4间16人。1966年后,照相行业属特种行业,集体和个人不准经营。将原合作店的西江、东方两店和个体组合后的红光、春光二店转为国营,形成了全行业由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文化大革命”后,南宁市服务公司恢复老店招牌,先后新开了曙光、新华、彩虹等9间店,并重建扩大广州照相院。先后购置3台彩色扩印机,分置新华、广州、新华二分店,营业收入迅速上升。改革开放,南宁照相业迅速发展。各个风景点、公园等地的照相摊点比比皆是。据统计,1985年,仅个体照相摊点达80余个100多人。

新闻推荐

刘小明在南宁国际区域航空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动员部署会上强调 早抓快干 敢做善成提挡加速南宁国际区域航空枢纽重大项目建设

本报南宁讯(记者/蓝锋)1月12日,南宁国际区域航空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动员部署会召开。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西部陆海新...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