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号灯配时优化等交通管理工作离不开科研所民警的付出 智能交通“最强大脑”高效治堵

南宁晚报 2022-01-11 06:49 大字

?黄雁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周志英/文宋延康/图

科研所民警,是交警队伍中比较低调的一个群体。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信号灯配时优化、堵点治理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付出。他们是一群站在交通管理幕后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却是“最强大脑”高效治堵。1月10日是中国人民警察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民警黄雁,看她是如何用科技的力量为市民呈现智能交通新面貌。

警花研发信控优化模型高效治堵

黄雁今年37岁,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安部门工作,现任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一中队指导员、警务技术一级主管。高,瘦,一身警服英姿飒爽。这是黄雁给人的第一印象。她说话温声细语,工作时全情投入。身为科研所民警,黄雁已经习惯了在一堆堆数据和符号中寻找答案。

科研工作非常考验专业技术能力,有些枯燥,但意义重大。黄雁探索创新交通科技应用工作的方法,积极参与多个城建项目建设和相关软件的研发。

城市治堵,信号配时优化尤为关键。如何让信号配时更合理高效?黄雁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提出信控优化模型。该模型贯穿单点信号配时工作的数据采集、方案设计、配时优化及评价等各环节,实现工作流程闭环化。该模型自2020年初上线使用以来,共辅助优化复杂路口80余个、新建信控路口100余个、日常调优400余次,工作效率提升20%~30%。

利用专业技能助力智慧交通发展

说起自己的工作,黄雁认为就是“以科技手段管理交通,提升道路通行力”。经过研究,她利用专业技能,构建了情指联动、情勤结合、情督衔接的新型一体化“情指勤督”实战平台,一线民警、协警在手机上即可接处警,大大提高了接处警效率。

黄雁参与了“南宁市快速环道智能交通系统二期工程”等多项城建项目建设,如全力推进南宁市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完善、升级和扩展,提升交通管理部门非现场执法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黄雁还参与建设了一套适用于大型赛事或大型活动的交通安保智能交通保障系统,为南宁市重大活动及历年来的“两会一节”交通安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做到勤务车辆“零事故、零延误”。

“得到认可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黄雁不仅是一名科研所民警,还被聘为南宁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专家,是智能交通领域的巾帼力量,精通技术研发系统运维等多个方面。她先后参与多个公安科技攻关项目研发,得到高度认可,2021年被评为“南宁市公安局巾帼示范民警”。

日常工作中,黄雁积极参与城市交通信息的采集、融合和发布等关键技术,城市公交优先交通信号控制技术、移动警务、视频监控、指挥调度技术和智能评价、综合研判等技术的研究攻关和相关软硬件的研发,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黄雁还积极推进警企合作,定期每月联合知名企业组织信息化应用论坛及科技沙龙,并邀请相关地级市、院校、企业参加,集思广益,提升交警支队的创新能力。

今年中国人民警察节前夕,黄雁刚获评南宁市公安局“先锋人物”;1月10日,她又从自治区公安厅捧回了2021年度个人二等功的荣誉奖章。“天是冷冷的,心是暖暖的。这一刻,不仅是暖,还沸腾了。”黄雁笑说,能得到上级部门和群众的认可,是最好的节日礼物。她将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为城市交通发展事业奉献力量。

新闻推荐

出生5件事 掌上一次办 南宁市推行新生儿“出生即入户”便民利民微改革

本报南宁讯(记者/梁莹)“只需按提示把身份证、结婚证等材料拍照上传到手机软件上,就可以申请办理。整个流程比以前快多了,非...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