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邕城 初探南宁老景
?南宁市金狮巷民居群 本报记者 潘浩摄
8年前,我做客南宁市商贸聚集地——华东路。闲暇时,我经常穿过便民铁桥,去对面的西关路溜达。不宽也不长的铁桥,总是熙熙攘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这座铁桥竟然是南宁市的一个老景点。
要了解一座城市,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而那些老景,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揣着这个理念,那年夏天的某日,我扛着索尼单反相机,独自一人踏上探访南宁老景之路。
我的寻景攻略由近而远。第一站就是“西关路铁桥”。近景、中景、远景拍摄完,我对这座始建于民国、由德国人设计、广州谦德公司承建的南宁市第一座铁桥有了质的认识,同时也对这座经历了近80年风雨的老桥肃然起敬。
穿过西关路铁桥,一路向前,我来到位于新华街的“水塔”。这个老南宁人口中的水塔脚,默默地耸立在闹市区。它昂首向天,酷似一位怀想往事的长者。我仰视水塔,不忍打断它的思绪。
一路向前,那道位于邕江之滨、长约百余米、青砖砌筑的高墙,是我探寻的第三站——古城墙。如大多数古建筑遗址一样,这道始建于唐代的城墙,曾经损毁,2005年南宁市政府决定按清代城墙形式修复此段古城墙。时光的斑斓打在城墙上,古城墙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静静流淌的邕江,守护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告别了古城墙,一路询问,我终于找到了攻略中的第四站——位于中尧南路88号的黄氏大屋。南宁博物馆里的资料记载,黄氏大屋由黄氏家族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占地约3300平方米,有4排9进3廊,大小共108间房,设有神厅、花厅、道厅、厨房等。2001年12月,黄氏大屋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我来到它的面前时,一个少年正拎着垃圾桶从屋子的深处往外走。少年的身影与身后的古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疾步上前,问他是不是这屋子的后人,少年摇了摇头。
我茫然若失,一路打听着来到河堤路,寻找第五站——雷经天故居。幸运得很,碰巧遇到雷家后人,在他的指引下,我顺利找到故居所在地。不巧的是,当天故居不开放。
镶嵌在一栋民居墙面上的“金狮巷民居群”铭牌告诉我,这是我探寻的第六站。眼前这片建筑背景显赫,是南宁民居的经典,也是南宁市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清至民国时期民居群。我流连于这个庞大的民居群,试图从一砖一瓦中找寻逝去的年代留下的气息。我的好奇引起这些老屋的好奇,彼此有了某种默契,它们任由我抚摸、嗅闻、叩听。
我来到位于解放路的新会书院。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初年,为当时旅居南宁的广东新会籍人士集资兴建。既是会馆,为何叫书院?这里其实就是商会及同乡聚会的场所,只因“新会”与“会馆”实在拗口,因此称之为新会书院。没有想到,一个书字,却也相当贴切,因为几十年来书院也曾书声琅琅。而如今周末传出的粤韵声声,更显现出南宁浓郁的文化气息。
夜幕降临,我踏上归家之路。公交车司机一个急刹车,我身体往前冲去,一个坚实的臂膀及时将我扶住,另一个年轻的声音从我身后响起,“阿姨,你过来坐吧。”我囧囧不安,我真的老得需要人让座了?年轻的声音再次响起,“看你背着相机,一定走了很多地方吧?”啊,原来如此。我对他点头致谢。车窗外,人流车流一闪而过。我耳边响起那句熟悉的话“能帮就帮”。南宁,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蓬勃的生命力一路向前奔去!
栗子
新闻推荐
岑某进南宁火车站安检时,其所携带的油锯被安检员查出?岑某指认油锯中所携带的汽油?(铁路警方供图)本报讯(记者周...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