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南宁人的100张南宁面孔 博爱街“开脸婶娘”卢翠梅
?开脸婶娘卢翠梅?方朝明摄
清末民初,在南宁博爱街(今壮志路),有一项流传百年的民间传统技艺——开脸。时至今日,在著名的粤东会馆门前,每天仍有不少妇人及男士,聚集于此,甚至还要排队,等待脸面“焕然一新”。
传统技艺生命力顽强
开脸,表现了旧日妇女爱美并追求自由的天性,也似乎诠释了本街名“博爱”“自由”精神的深刻意涵。
从古到今,开脸都是结婚试妆、定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过去,对姑娘而言,开脸才是最重要的面部修容礼。这不仅意味着“姑娘时代”宣告结束,也意味着“妇人时代”即将开始。按照习俗,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随意勒脸薅汗毛的,要把脸上稚嫩的茸毛一直留在脸上,以示自己是“黄花闺女”。直到出嫁的前一天,准新娘才请儿女双全且德高望重的老妇人,用棉线勒脸开面,把“毛脸”变成“光脸”。
在街巷乡间行走,对散落在民间的古老技艺心存敬畏。而拥有这些技艺的人,或是目不识丁的寻常妇女,或是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她们名不见经传,却极具智慧,心灵手巧。也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才让古老技艺代代薪火相传。
坊间掌握开脸技艺的老妇人,多为世居博爱街、水街以及南宁郊县嫁入该地的外来妇女,目前仍健在并操此业为生的,将近五十年。足见这一传统技艺生命力之顽强。
65岁的卢翠梅,就是她们中的一员。她是来自原郊县邕宁的妇女,从业几十年。她讲述了南宁开脸技艺的前世今生。
在南宁,开脸原本是一项深藏不露,只为少数贵妇人服务的传统技艺。其与邕江畔的水街相生相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最初是为即将出嫁的大户人家女子整容,大户人家是“金屋藏娇”,窗前月下,请“婶娘”(专门从事开脸的匠人老妇)开脸。后逐渐流传民间,为大众共享。
开脸技艺反映时代变迁
南宁第一代“开脸婆”,即最早从事开脸技艺的是本地水街老街坊“姑婆”和“四婆”,在街巷中远近闻名。有威望、家风好、手艺巧的“全福之人”,堪称“开脸双姝”。民国从此业,一生择一业,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流传至今。直至前年才离世,享年90多岁。她们德高望重,技艺精湛,家室勤廉,收费低廉,口碑极好,深得街坊妇人追捧。有一年事已高的90岁老妇人,每月定期给姑婆和四婆开脸,笑称“专属定制”,在坊间传为佳话。
开脸的全部行当并不复杂:一个老式提篮,内装有红头带、镜子、梳子和粗细棉线各一根,及鸳鸯粉(鹅蛋粉)一盒、围巾一条。
开脸的行当,原来都是一些家庭妇女为补贴家用,以一人一户为基本单元,在街头巷尾摆摊设点谋生。解放后,水街由居委会组织组成互助组,最多时有32个摊位,成为南宁街头一景。
旧时,开脸还有诸多规矩禁忌:母亲不得亲自为出嫁女勒脸。未结婚及无子女者不得做开脸婆。开脸婆要选择有威望、有子女、家风好、手艺好的“全福之人”。寓意即将出嫁,初为人妇,人丁兴旺,家和万事兴。睡眠不好,心情不好,家有丧事,次日不宜开脸。新娘开脸后,要给开脸婆封红包利是,以求好运好彩头。开脸时感觉疼痛,则须换寡妇开脸婆,用手在额头、耳朵两边,人中捏压,意即压惊镇痛。
开脸的价格和支付方式,也形象反映了南宁不同历史时代的生活变迁:民国时富人以毫洋为单位计算支付。穷人则以大米斤数计算支付“以物易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角钱,到了七十年代是二角钱,八十年代为八角钱,九十年代为五元钱。现在按顾客要求为二十元左右,并可采用微信支付方式。
开脸的传统技艺步骤
开脸是一种流传民间、用棉线拔除脸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术,是旧时女子出嫁前的一项传统礼仪,也是古老婚俗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姑娘变成媳妇的显著标志。民谚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脸是一个人的门面,也正应了“有粉要搽到脸上”的古话。
人们又把开脸俗称为勒脸,界面。广东地区称“挽面”,北方称“绞脸”,南宁称“开脸”。从业者称“界面婶”,南宁叫“婶娘”。婶娘凭一双巧手与嘴配合,为爱美的少妇少女绞去脸上的绒汗毛、老泥等,使她们脸蛋光洁、容光焕发。
开脸这个古老行当已消失多年。但近年,南宁“开脸”业又重新兴起,水街、五一路等地又见众多婶娘的身影。靓女、艺员、模特都争相帮衬,甚至一些男士也来开脸纹眉。不少新娘在上花车前,特邀婶娘先行开脸,再化新娘妆。
开脸的传统技艺为:第一步,梳头。把头发全部梳理整齐。南宁有句俗语“一梳梳到尾”,寓意摈弃所有晦气,迎来新气象。第二步,绑红头带。一是表示红火吉利,二是防止头发脱落(最初为白头带,后嫌不吉利更换)。第三步,上粉。在脸上均匀涂抹上鸳鸯粉(鹅蛋粉,清末民初时期为草木灰)。第四步,开脸。先用粗棉线把脸部表皮的汗毛去掉,再用细棉线将脸部细小汗毛去除。第五步,修眉毛。根据个人脸形和喜好,除去杂乱无章的眉毛,修成柳眉形、弯月形、公主形等。第六步,照镜修饰。开脸完成后,给客人用镜子前后左右环绕一周照看,有不合适的地方再作修改。第七步,敷面。开脸后一小时,用温水敷面,促进血液循环,脸部红润光亮。
美容化妆,“古老”成“时尚”
美容化妆,对古往今来的女性而言,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特别是风华绝代的唐朝,无论是上流社会的贵妇,还是普通人家的妻女,都是“美不惊人死不休”。
化妆的起源,仅用一种学说难以作出完整解释。各个社会时期的主导文化不同,其起源说法也各不相同,先后出现了驱虫说、狩猎说、巫术说和性吸引说四种学说。化妆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都有时代特色。
夏商周时期:以刚健朴素、自然清丽和不着雕饰的女性为美。出现了眉妆、唇妆、面妆,出现了妆粉、眉黛、面脂、唇脂、香泽等化妆品。秦汉时期:化妆习俗得到很大发展,妇女开始注重容颜装饰,开始使用妆粉、胭脂、朱砂、墨丹、唇脂等化妆品来化妆。魏晋南北朝:化妆技巧渐趋成熟,风格多样,用色大胆,以瘦为美,有白妆、额黄、斜红、花钿等面妆。隋唐五代时期:隋代妆饰没有太多的式样,崇尚简约之美。唐代化妆则多姿多彩,表现出富丽华贵的整体妆饰风格,并且化妆技术也发展到巅峰。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为: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面妆流行浓艳的红妆、面靥的修饰。眉妆造型各异,眉式超过十五六种。花钿是唐朝妇女流行的妆饰法。
宋辽金元时期:宋朝化妆倾向淡雅幽柔,朴素自然。辽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后,逐渐汉化,妆面慢慢趋于讲究、华丽。
明清时期:妆面大多薄施朱粉,清淡雅致,创造出新的妆粉:珍珠粉、玉簪粉、珠粉(宫粉)。民国时期:逐步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好莱坞明星造型成为模仿对象。妆面偏白,注重五官的描绘,造型以圆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落后,百废待兴,提倡朴素节俭,基本没有妆面。20世纪80年代,化妆重点造型都以圆为主。肤色的表现以白为底,妆面以眼部化妆为重点。改革开放后,本色妆和透明妆开始流行,以明晰清爽的透明质感为中心,舍弃其他烦琐虚饰。化妆品的种类繁多,高科技成分越来越多,强调时尚、健康、自然美。
方朝明
新闻推荐
2021年“青秀杯”全民健身系列赛开启 千名健将角逐三项比赛桂冠
本报讯(记者周明勇通讯员彭志伟)12月4日上午,2021年“青秀杯”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在柳沙体育公园开幕,“青秀杯”全民健身...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