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笔记 两位桂籍老将军的南宁情结(上)
?1988年1月9日,莫文骅将军回亭子老家。前排右三是莫文骅,右四是他夫人杨枫。后排左三是笔者。?郭小平摄
我坚信,凡是喝过邕江水的人,都与南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其身居何处,都会对这座城市熟悉的气息、味道和温情守候的灯光难以忘怀。
爱上南宁有千万种理由。每一个故事都伴随一段精彩人生。
开国将军莫文骅、吴西,他们在南宁读书求学,走上革命道路,参加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的骁勇战士,南征北战,血洒疆场,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
我曾有幸采访过这两位老将军,他们与南宁的缘、对南宁的爱,值得大书一笔。
莫文骅:数次归乡,彰显家国情怀
【莫文骅(1910—2000),开国中将,原名莫万,字六琴,南宁亭子人。曾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四野十三兵团十四兵团政委、广西军区副政委、省委副书记、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装甲兵政委等职。】
●从亭子莫屋角走出去的将军
老南宁人都知道,亭子可是有故事的地方,“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好多亭子人相信,他们是宋朝狄青统帅的平南大军将士的后裔。“亭子”是“停止”的谐音,是平南军屯兵地。亭子人讲平话,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而从亭子莫屋角走出去的莫文骅将军,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南宁人心目中的英雄。
莫文骅祖父中过武举,老宅门头高悬“武德骑尉”牌匾。莫文骅少时聪明好学,不满足私塾教育,考入南宁城里的洋学堂读书,中学时代就参加革命。1929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此后随红七军转战湘黔粤赣等地,历经血与火的锤炼,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文韬武略胆识过人的“儒将”。辽沈战役中著名的塔山保卫战就是他指挥的。
1949年12月11日,他率领四野十三兵团解放广西全境。那年,他才39岁,一去一回刚好20年。伴随他归乡的是滚滚铁流战马嘶鸣。
重踏故土,饮马邕江,只见江水东去,残阳如血,昏鸦惊飞,莫文骅不禁壮怀激烈,赋诗一首:“雷霆万钧力,疾风卷乌云。大军突桂境,残阳已西沉。血战二十年,重踏家乡门。地面变颜色,天上换星辰。”
以此感念、气度、方式回归故里者,能有几人?
●卸甲后首次归乡忆往事
提起这位传奇人物,我和许多南宁人一样,心里充满了敬慕。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一睹其风采,并能聆听他讲述一些令人感慨的往事。
1988年1月7日下午,时任自治区党史办处长、党史研究员的陈欣德告诉我,莫老刚获批离休回到故乡南宁。放下电话,我心中窃喜,早闻莫老威名,未见其面,今日遂愿了。
我很快去到明园饭店,只见莫老和陈处长正坐在宽敞的客厅里谈笑风生。莫老看来已午休过,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当听到陈处长介绍我是南宁仔、是南宁晚报副刊编辑时,莫老握着我的手,笑着说了一句白话:“细佬,请坐!”当时我大学毕业入职南宁晚报不久,对采访重要人物尚有一点怯场,没想到这句话顿时拉近了我与他之间的距离。我轻松地坐在他旁边,摊开采访本,听他以“军普”讲他的传奇人生。
回忆峥嵘岁月,莫老的神情有点凝重。参学运陷牢狱,赴百色举义旗,攻赣州洒热血,长征途跟党走……这一个个故事,体现了一个革命家对党的赤胆忠心和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时任南宁市委书记的赵乙生和副市长贾宁生前来拜访。莫老告诉赵乙生书记,此番回邕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好好看看家乡。
1月8日上午9点,我赶到明园饭店,打算全程采访莫老一家的返乡之旅。
莫老要去的第一个地点是北宁街47号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这里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是常在他梦里出现的地方。进门后,莫老告诉大家,这里是马武烈祠,1926年他就在这里加入共青团,接受党组织领导,参加革命活动。
离开团市委,汽车缓缓拐进民生路,停在南宁饭店旁的原市政府礼堂门前。莫老走进礼堂门口对我们说,当年他和一些进步学生被关押在这里。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拷打,他们始终坚贞不屈保守秘密。后来,敌人见他们年纪小,又榨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就把他们释放了。
汽车沿朝阳路驶到朝阳桥头左拐进入交易场区域,停在税局旁边。那时,交易场像是南宁的一个大圩,莫老要去“趁圩”。他沿溪边往铁桥方向走。那里有好多米摊、菜摊、果摊,还有名噪一时的狗市,一些狗贩还抱着狗四处游荡,好奇地看着正向这里稳步走来的皓首老者和身后这群人。谁也不知道眼前这位老者正是南宁人引以为傲的莫文骅将军。莫老停在一个米摊前,抓起一把米闻一闻,又用白话问价:“几毫子一斤?”摊贩出价三角,并表示可优惠。莫老多谢了摊贩的好意,继续兴致勃勃地往前逛,边走边对我们说:“以前心圩油尖细米很好吃,不吃菜都能吃饱;心圩藕也不错,很粉甜;还有麻村雍菜特别脆嫩……”离乡数十年,家乡的特产风味依然让他回味无穷。
次日上午9点多,莫老一行前往亭子老家。车过邕江大桥,莫老告诉我们,14岁那年,母亲带他到城里考上了洋学堂南宁模范高等小学。此后他天天要从亭子渡口过渡到对岸去上学,父亲每天给4个铜元,2个铜元用于来回过渡,另2个用来吃碗粉充饥。天刚亮就起床,过了江还要走七八里路才到学校。
说话间,车已行驶到亭洪路与江南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本应左拐去亭子,莫老却吩咐司机直上石柱岭。上到岭顶,莫老下车四顾,走入东侧一块庄稼地。当年他常跟母亲来这里种玉米、红薯。地里原来还有个窝棚,他参加革命活动后,为躲避敌人追捕,常来这里栖身。在漫漫长夜里,他并不感到孤寂,党组织给的宣传资料如同燃烧的火炬,让他越读心里越亮,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愈加坚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莫老携妻女回到亭子,村口路边挤满了人,乡音盈耳,热浪涌动。莫老微笑着频频向乡亲们挥手致意,与喊着“阿六”的长者握手并以标准的平话问候。进入祖宅,莫老与弟弟莫文骐、嫂子雷月梅以及侄儿侄孙等欢聚一堂。莫老告诉我们,当年他被敌人关押时,是老嫂子卖掉陪嫁首饰,买衣物食品去探望他。此时,93岁高龄的姑姑莫月娇来到厅堂,莫老恭敬让座,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莫老对族人们说,现在的生活好了,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不要与人攀比。
从老宅出来,莫老还要去亭子小学。当年,南宁刚解放,百废俱兴,建设资金奇缺,他拨出2万大洋重修了这所学校。调离南宁数十年,他一直牵挂着学校的发展。当看到学校已旧貌换新颜,教学楼取代了平房,莫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一位声名赫赫的老将军回家乡探亲访旧,时间跨度三天,这是我30多年新闻生涯里唯一的一次,所见所闻印象尤为深刻。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
1997年1月11日,已87岁高龄的莫老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他回到故居,看望亲人后,又在亲人搀扶下走进亭子小学。孩子们敲锣打鼓欢迎他,并向他敬献鲜花,给他戴上了红领巾……
莫老卸甲后两次回乡,都在1月份。细心者发现,1月7日是莫老的生日,选择这个特殊日子回乡,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莫老对故乡如此爱之深、思之切,这不仅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还因为他在这里投身革命,与敌人作过殊死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他是这座城市的解放者、领导者、建设者和守望者。
据莫老的女儿莫晓萍回忆,1989年12月11日,是百色起义六十周年和南宁市解放四十周年纪念日,自治区和南宁市都邀请莫老回来参加纪念活动,莫老因身体不适无法参加,特委托莫晓萍代表他回来参加有关活动。临行前,莫老把莫晓萍叫到跟前,把一堆贴有姓名地址的包裹交给她,嘱咐她回到南宁后,要抽时间去炮台公园(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代表他给烈士敬献花篮,为烈士扫墓;去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看一看,和那里的同志们合照一张带回去给他……
莫老戎马一生,离乡越久,思念越深,回报桑梓之愿越强,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1991年,他把平时用薪金购买珍藏的30件珍贵文物捐献给广西博物馆,其中有赵孟頫、郑板桥、黄慎等古今名人大家书画珍品。1993年,莫老又向南宁博物馆捐献10件名人书画珍品。
2000年,莫老病重交代后事,嘱咐家人要将他身后政府发的抚恤金都捐献给亭子小学。莫老逝世后,其夫人杨枫将3万元抚恤捐金献给了亭子小学。
韦云翔
新闻推荐
未来一周,广西将经历降雨、升温、再降温的天气过程 南宁将出现持续3天的回南天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阮萃)11月1日,广西多地阴雨绵绵,气温被雨水打压至20℃左右。4日至6日,气温又将回升;7日开始,再次降温。1日...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