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岁南宁香火龙舞重展昔日风采 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传承与发展
?扫码看更多
■本报记者陆增安 通讯员周思羽
很多人都知道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那是曾经鼎盛一时的南宁“陶村”,而缘于村中“火龙窑”点火前奏的庆典民间舞蹈——南宁香火龙舞,在2010年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这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香火龙舞已有300多年历史
南宁香火龙舞原为良庆区缸瓦窑村“火龙窑”点火前的庆典节目,自清代从广东佛山市的石湾镇传入该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乾隆年间,广东佛山市的石湾镇制陶师傅董七、梁启圣等人相继乘船溯珠江而上,推销自己的陶瓷产品。船至南宁,泊于良庆那黄村一带上岸推销产品时,惊喜地发现这一带的土质很适合烧制优质陶器。而且,紧靠邕江,运送产品也相当便利。
于是,邕江边荒草丛中,一条条烧制陶器的“龙窑”相继出现。鼎盛时期,全村有大小“龙窑”多达20条,每年出缸瓦数百窑。生产的缸、罐、坛等180多个陶制品种,远销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之后,越来越多的窑工慕名而来,缸瓦窑村人口逐渐增长到上千人。
缸瓦窑人把陶窑称为“龙窑”。在点火烧窑前,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慢慢发展成为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舞蹈——南宁香火龙舞。
“香火龙”由村民自愿捐款制作,插上排香边舞边游。游经每家每户时,户主就出门燃放烟花爆竹欢迎吉龙光临,拿出香给“香火龙”续上,并在龙头处取下三支吉祥的“龙头香”,拿回家中祭祀祖先,以保阖家平安,六畜兴旺。
据了解,南宁香火龙舞是用竹篾、树丫编扎成骨架,缠上仙人掌、老虎芋,挂上大小排灯等制作而成。“龙”的总长约17米,需13至15人舞动,另有一人掌龙珠,5人掌龙牌灯,5人打击乐,若干人掌鱼灯、虾灯、蟹灯、猴灯、兔灯等。
列入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南宁香火龙出游每逢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日晚进行。香火龙在烟花爆竹和锣鼓声中激舞,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最后“游”进邕江,以示龙归大海作为结束。
南宁香火龙舞广受群众喜爱,它有别于其他舞龙民俗活动,有一整套动作,且节奏丰富动感十足,是一项群众性很强、富有舞蹈特点,又寓意深刻的传统舞蹈活动,对了解南宁乃至研究和丰富岭南地区古老的历史文化、舞蹈艺术和商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因素影响下,南宁香火龙舞一度面临濒危的境地,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日益凸显。可喜的是,2010年南宁香火龙舞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良庆区已将南宁香火龙舞列为该城区文化品牌之一,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使趋于濒危的古老舞蹈得以重展昔日璀璨夺目的风采,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增添不少喜庆气氛。
新闻推荐
一辆开往南宁东站的列车上,一旅客上演教科书式自救 旅客心脏疼痛失语 机智用短信救自己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李艺通讯员黎姣)10月18日,在一辆开往南宁东站的列车上,一名旅客突发心肌炎胸痛气短,无法说话。随后,她编辑...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