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口 美丽的守候

广西日报 2021-04-27 07:01 大字

老码头上耸立着中和门。

罗劲松文/图

大船尾接小船头,

北调南腔语不休。

照水夜来灯万点,

满江红作乱星浮。

小艇如梭去复回,

满江如市月明开。

船头刚买鱼生粥,

船尾猪蹄粉又来。

晚清壮家诗人黄体元在他的诗作《邕江杂咏》中,用白描手法形象描述了当年南宁邕江两岸圩市码头的热闹情景。

如今,曾经繁盛于邕江之滨的众多圩市随着水路的萧条,早已如流水一般悄然逝去,遗迹难寻。然而,如果存有一份追索历史、探古寻幽的情趣,沿邕江两岸一路走去,便不时会有惊喜的发现——在一些僻静的老码头边,依然有圩市商铺立在芦草之间。一座座默然而立的老屋,犹如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陪伴着静静流淌的江水,追忆早已被世人淡忘的曾经的繁华……

静卧于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的老口圩,便是南宁老圩市中一个幸存者。

初识老口,缘于此前对“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景区的一次采访。我步入以忠良村为中心的“美丽南方”田园景区,总感觉在这美丽的乡野之间,欠缺一份能勾人乡愁、令人发思古幽情的历史底蕴。

得知“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正在向近旁的老口村拓展,好奇之心油然而生。老口,曾经是南宁远近扬名的圩市。那里,还会有什么令人回味的历史遗存吗?于是,沿江而行。不过半个小时,便来到老口渡。

一条满载车辆与行人的轮船正鸣笛启航,缓缓离岸。

时光,在这里悠然趋缓;节奏,在这里不再急促。

沿江边小道继续信步前行,不过数百米,一座老码头在幽暗的竹林间悄然现身。与老码头相接的堤岸上,由青石板铺设的阶梯沿坡而上。坡顶,一座民国风情浓郁的尖顶门坊——中和门巍然挺立。

拾级而上,穿过中和门,三条老街豁然出现在眼前。细读街边碑刻,方知自己面对的是曾经远近闻名的“老口三街”——河边街、西胜街、大安街。

三条老街中,西胜街的造型与格局最为经典,也最具气势。青砖铺设的街道宽达10余米,临街而立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下为店铺,上为住房,格式大体相似。临街一扇扇门板、窗板可随意拆卸、组合,既方便进货、出货,又利于室内通风、采光。在一座商铺的门楣上,“廣華昌商店”五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商店旁边,便是当年老税所的门面。

步入一间老屋,与正在踩缝纫机做衣服的覃老伯攀谈。谈到自家这座祖屋时,覃老伯满脸都是自豪的神情。

屈指数来,覃家祖孙三代陪伴祖屋已然历经上百年风雨。其间,房屋并未进行过大修,立柱、门板却依然相当坚固、结实。

望着街对面一座座风格类似的商铺老楼,覃老伯感慨道:别看老口圩现在这么安静,这么萧条,过去这里可是南宁郊区最热闹的一个地方。由江上航运而来的南来北往的货物,周边村民种养、采集的稻米、蔬菜、猪牛和土特产,都要集中到这里来交易。圩场里终日人声鼎沸,闹到天黑还不散场。

查阅相关史料,可知覃老伯所言不虚。据《邕宁县志》记载,在民国年间分布于南宁城区及郊区的46座圩市中,老口圩是相当繁盛的一座——

老口圩,位于城西五十里,临江,为邕同、邕隆之间所经交通要道,清代以来圩集颇旺盛。民国十年后,新置房舍二百余间,增二十户,二千余人。市集主要经营谷米、豆食、猪牛、鸡鸭,以及乌榄诸果……

储存着老一辈创业艰辛与商业信息的陈旧祖屋,早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人们或进城工作,或远离老街另建宽敞、气派的新楼。留守“老口三街”的,多为覃老伯这样的安于宁静与闲适的老人。

即便是恋旧的老人,身处这个追求时尚的信息化社会,也同样动过“破旧立新”的心思。在老街出生的邓叔,眼看着周边一些村落纷纷拆旧屋建新楼,也曾“心里痒痒”。然而,看到整条老街的商铺楼保存得那么齐整,格调那么协调,邓叔犹豫再三终于没有动手。如果在一排老屋中突兀地立起一栋新楼,那风格是多么的不搭啊!邓叔觉得,自己不能带头做“害群之马”。

闲适的心态,怀旧的情调,浓厚的乡愁,让存储着南宁圩市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口圩躲过一波波“破旧立新”浪潮,固守江边,幸存至今。

随着“百里秀美邕江”工程由城区向郊区延伸,如今的老口圩已然被包裹在绿色园林之中。沧桑的老街边,有盛开的鲜花,有芬芳的荷塘,有诗意的芦苇,还有直达繁华城区的江岸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

老口,终于等来再度容光焕发的诗意时光!

在“老口三街”一间间老商铺间穿行、回味,一闪念间,又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老口圩当年能够在南宁众多圩市中脱颖而出,必有一群富户凭借雄厚财力在此支撑、运筹。然而,遍寻三条老街,却见不到大户人家宅院的踪影。那些曾经在老口圩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居所又在哪里呢?

热情的覃老伯为我指了一条路:沿江边步道继续前行不过一公里,在老口村那告坡,还遗存着一大片清代宅院,人称“覃氏大宅”。

前往那告坡的路上,心里一直琢磨着此前采访时也曾多次见到过的这个带“坡”字的地名——三江坡、那律坡、罗屋坡、麻子畲坡……南宁郊区众多小村落的名称里,何以频繁出现这么多的“坡”?

远远望见立于丘陵缓坡上的那告坡时,心里便有了一个答案:处于丘陵地带的南宁,村庄多建于山坡之上。以地势命名,这个“坡”字用得既形象又贴切。

如今,“坡”已然成为南宁郊区一级乡村组织的正式名称。作为自然村,它们隶属于行政村。那告坡,便是老口村所属11个“坡”中的一“坡”。

穿过那告坡村民新建的一栋栋楼房,来到一口宽阔的弯月形池塘边,隔塘望去,只见对面坡地上几十栋青砖瓦屋大院套小院,层层叠叠连成一片。显然,这便是“覃氏大宅”了。

绕过池塘,由大宅主门楼进入一片青砖铺设的开阔坪地,只见眼前又有序排列着三座小门楼,每座小门楼都与一条深入宅院的巷道相通。正在坪地里清理农具的老覃,谈起那告坡这片老屋的历史如数家珍——

细数起来,那告坡遗存的这片清代宅院多达39栋。其中,年代最久远的“覃氏大宅”,是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覃氏三兄弟考取功名后相继建造起来的,大宅周边原本还建有夯土围墙和6座哨楼。

老覃指着主门楼叹息道:门楼上面原本挂有“武魁”牌匾,那是清光绪八年覃家先人覃飞翰参加乡试中第武举人时,当时的广西巡抚授予的。覃飞翰把这块牌匾挂在主门楼上,以激励覃家后辈发奋上进。

“武魁”牌匾既已不存,但门楼一侧的“齐心禁约碑记”石刻却还完好地嵌在墙壁上。这块立于清嘉庆十五年的碑刻,所列条款多达15条——“不许开场诱赌”“不得放纵牛鸭践踏禾草”“间有不良者各宜改过自新”……一条条规定,今天读来依然充满正能量。

沿小巷进入宅院深处,只见每座小院落都有各自的门楼和护墙,错落有致挨挤在一起,既各据一方又融为一体。

大宅拐角处,一座小宅院因地势逼仄造型极不规整,气势远不如周围几座方方正正的大宅院。然而,抬头一看门上悬挂的牌匾,不禁肃然起敬——这正是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先生1952年在老口村组织土改时居住过的房屋。

房屋中,砖砌的窗户相当狭小,室内光线幽暗。当年,那位共和国国歌歌词创作者就是在这样一个幽暗环境里忙碌地工作着。

遥想当年,工作之余,田汉先生一定会经常透过狭小的窗户往外眺望吧?他所看到的,应该是一片穷苦农民通过土改刚刚获得的充满希冀的绿色土地吧!

而今,我也透过这扇狭小的窗户往外眺望。我所看到的,是一个正在邕江两岸拓展延伸的五彩缤纷的美丽南方!

新闻推荐

推荐官为购物节打CALL 主题活动燃爆“五一”假期 2021南宁消费购物节多个商家推出多种打折、优惠活动,一起来先睹为快

■本报记者叶祯从“壮族三月三”嗨到“五一”假期,“买买买”“吃吃吃”不能停!市民消费不但能享受商家推出的各种打折、优...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