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作文“套作”为“真写作” 南宁二中交流如何让学生作文表达有趣有味
本报记者奚振海
如何真正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写作文不再“宿构”“套作”?如何真正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作文答卷不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12月3日,南宁市第二中学语文课程基地举办“‘真写作’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全区高中语文教师代表近500人,围绕“萃取写作精华涵养文学正气”主题展开研讨,通过名师讲座、教师说课、课例展示、专家点评、共同研讨等形式,全面而立体地呈现“真写作”作文课程体系。与会专家认为,南宁二中“真写作”课程,抓住了高中作文教学的关键点和核心点,让作文表达有趣有味有内涵,让写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
研讨会上,南宁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彭俊姣老师以《“真写作”作文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为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真写作”教学研究的背景、过程,全面翔实地阐释了“真写作”的内涵、构成要素及教学路径等,并结合具体的写作教学示例,逐一展示各项成果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成效,与现场的专家、教师一起分享交流。“真正的写作,是学生基于自身情感体验,表达所思所想,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这样的文章往往一气呵成、文脉贯通,具有思想品质美、文采情感美和结构创意的美。”彭俊姣介绍道。她自主命制的作文题目与学生完成的佳作,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该校老师张进影、徐家秋、叶徐婷等人,分别针对教学成果推广活动中执教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和课例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真写作”的真谛。
南宁二中校长黄幼岩介绍,该校语文教学研究一直秉承“立足本地,服务一线,引领示范,智慧共享”的原则,着力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作文教学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力戒表面形式,追求真实、常态化的课堂,为新课程的构建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有效作文教学路径。彭俊姣老师的这一教学成果,先后被评为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并在南宁、梧州、玉林、崇左和百色的15所高中检验推广,形成区域辐射,起到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
“‘真写作’课程体系通俗晓畅、可操作性强,极具启发性,通过‘个性体悟’‘思维轨迹’‘反思交流’等环节,能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写作兴趣。”巴马高级中学教师黄慧表示,其所在的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条件限制,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较肤浅,导致作文能力很难在短期内较快提高。但在参与这个课程的实践检验之后,黄老师对作文教学大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得作文难教、难写的问题不难解决;学生的作文也渐入佳境,得心应手。来自梧州的陈军宁老师说,彭老师的“真写作”课程体系包含了内容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既准确把握了“教什么”,也智慧地回答了“怎么教”的问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整合。
“我的作文能力得益于彭老师带领我们做‘思维体操’。”南宁二中学生韦烨表示,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思维体操”,是在学习《劝学》这一课,彭老师给出了足够的材料,让我们自己思考,展开辩论,而她总能从不同角度,把我们的观点一一反驳、击溃。正是通过这样既紧张激动又思维火花四射的思维体操,我们明白写作文就是要不断找到支持论点的最佳角度,也要学会去驳回不同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思考,有个性,有气势。
“彭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说,文章要写得大气,要能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和人生期许。她那句‘套作是歧途,不是捷径’振聋发聩。”南宁市东盟中学学生颜梦秋表示,她把彭老师精当拟题、精准立意、深入论述等方面的指点应用到作文实践中,一步步尝试,慢慢熟练起来,优质作文不再是触不可及了。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顾之川指出,“真写作”课程能够针对作文难教与难学的实际,破解“佳作成长密码”,构建“真写作路径”,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意义。
新闻推荐
南宁晚报小记者团银杉路小学分团成立,校长寄语小记者 勤于动笔 为人生留下灿烂一笔
“今天小记者,明天大作家。”昨日上午,南宁市银杉路小学副校长卢莹高兴地从南宁日报社全媒体事业中心副总经理李林手中接过...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