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多些“适老”选项
致远
据广西云客户端报道,近日,南宁市在全区率先出台进一步服务老年人等各类群体的18条便民服务举措,从七个方面助力老年人等群体办事“无障碍、不折腾”,跨越“数字鸿沟”。
伴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电子设备。然而,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巨大的“技术鸿沟”,把部分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冰冷地挡在了数字大门之外。
比如不久前,一位94岁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抬到银行柜员机前进行人脸识别的热闻,瞬间引发全民热议。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反应,不只是因为老人的遭遇令人同情,更是由于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也反映了老年人群体面临的“技术鸿沟”窘境。
老年人被智能技术百般“刁难”的现象,已非“一日之寒”。如今在城市生活几乎寸步都离不开手机:去医院看病,需要网络预约;出门乘公交地铁,需要手机扫健康码;办理医保社保,需要进行电子识别……就在前段疫情期间,辽宁大连一位老人因不会用手机出示健康码,乘坐地铁时被拦。他对着工作人员喊出的“什么通行证,你们没给我”的声音里,折射了技术应用对这一年龄层的不公,需要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中予以解决,消弭这种不公。
信息技术应用于便民服务措施之中,不是不好,而是也要考虑到不适应的老年人群体。面对“数字鸿沟”给老年人造成的种种不便,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在便民服务中,多些“适老”的考虑和选项。南宁市针对“数字鸿沟”推出一系列便民举措,助力老年人等群体办事“无障碍、不折腾”,体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有为,也反映出社会的热切期盼。
科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产生活更加便利,而不是制造不便。在公共事务领域,一部分人的方便,绝不能以另一部分人的不便为代价。11月底,国办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可以说,如何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落实到位,就要看各地的“东风”了。
“智能化”的前提是“人性化”。如果智能科技的应用对某一群体造成困难和不便,就不应当让“智能”成为唯一的选项。尤其是在涉及老年人出行、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领域,推行智能技术应用,也当合理保留符合老年人习惯的传统通道、线下服务,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数字技术,让智能设备的使用更简单、便捷。
便民服务多些“适老”选项,让“银发族”能方便地享受智能化时代的红利,这不仅是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符合市场需求和公众预期的努力方向。
新闻推荐
自治区高院开展国家宪法日公众开放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 穿法袍当“小法官” 进法庭看审判流程
南宁十四中的同学在7号法庭体验了一把“法官”瘾?本报见习记者禤智君摄本报讯(见习记者禤智君)4日是第七个国家宪法...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