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打气竟是“奥利给”,夸人厉害说成“666”…… 孩子爱说网络语 该如何正确引导

南国早报 2020-11-30 13:48 大字

2020年的网络热词

关注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网络语言篇

【编者按】

在教育领域,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颇受关注。刷抖音玩直播溜到飞起,网络流行语随口就来……青少年俨然已成为网络流行文化的传播主体。在南宁本地,哪些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具有较强诱惑力,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今起,本报推出“关注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策划报道,邀您一起探讨。

南国早报记者黄婧刘豫

张口就是“奥利给”,完美就说“666”。生活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用网络语言。上个月,教育部在回复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互联网时代对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担忧时表示,将对一批生造晦涩词语以及一些低俗网络语言,采取措施加强引导。如何看待孩子们使用网络语言?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1学生情况

各种热词随口说

网言网语用得溜

为了解南宁本地的孩子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11月24日~25日,记者走访了南宁市青秀区和西乡塘区部分中小学校。

在清川小学门口,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名小学生,他们随口都能说出几句网络流行语。“给力”“硬核”“表酱紫”“我酸了”……五年级学生小宇表示,类似这样的网络语言,在同学之间很流行。不少学生认为,会说几句网络语言,与同学交流很有面子。“我们大家平时都这么聊天,要是听不懂这些词,就out(过时)啦!”

“用这些网络语言聊天挺过瘾的!”说起网络语言,越秀小学的学生们滔滔不绝。六年级的张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用的网络语言有各种文体,有的是网络热词,有的是字母缩写,还有的是一连串数字。如果不熟悉网络文化,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

初中生对于网络语言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南宁市第三十一中初二学生小陈表示,“太南了”“碉堡”等这些网络热词多用于口语,他们平时在网上更喜欢用字符表情来交流,比如:-D表示在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o(╯□╰)o表示尴尬的样子。“这些字符用语形象生动,感觉用起来很高级。”

2热词分析

形式千奇百怪,更新速度特别快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调查显示,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产生不小的影响。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仅有9.8%的未成年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另一项数据表明,近两成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部分未成年人会模仿或购买网上流行的娱乐活动、网上流行的东西、网络游戏中的人物、网上流行的新玩法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络语言的形式千奇百怪,感情色彩更是褒贬不一。各种汉字、数字、英语或简写混杂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语序也不受限制,在表达上更偏向于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令人惊叹的是,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特别快,当你还在用“给力”表达加油打气时,别人已经在流行说“奥利给”。

记者注意到,在全民流行的网络用语中,既有“点赞”“给力”等反映时代特征、传播正能量的新词新语,也有“屌丝”等一些低俗的用法,在校园里也常常听到,甚至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

3家长忧虑

作业中出现网语,影响到基础学习

对于孩子学说网络语言,南宁不少家长表达出担忧。“有一次我检查孩子作文,总觉得有几句话很不对劲,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读起来感觉怪怪的。结果上网一搜,才知道这些都是网络用语。”因为孩子作文中带有过多的网络语言,梁女士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梁女士说,孩子会的网络用语五花八门,像“xswl(笑死我了)”“dbq(对不起)”“7456(气死我了)”“4242(是啊是啊)”等网络用语,家长看起来像天书一样。她担心孩子正处于学习规范用语的阶段,如果过早被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网络用语影响,语文学习基础会不牢固。

邓女士是南宁市青秀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执教近20年。邓女士表示,她对网络用语的流行也有些担忧。在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作文中,多次出现了网络语言。“我有一次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一篇600字不到的作文里,什么‘给力’‘C位’,穿插了近10个这样的词语。”

邓女士说,小学生接受新事物很快,而且学了就想用,这是紧跟时代的一种表现,应该提倡。但现在网络流行的很多词汇,根本没有语法可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的学习和形成阶段,网络用语的使用会对学生学习规范用语造成不利影响。孩子们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大都是为了跟风,并不清楚词语的真实意思。作为老师,我并不赞同学生在书面语言中运用这些网络词汇。”

4专家看法

一分为二看网语,要宽容不能纵容

对于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流行,来自广西文学界的作家、出版届的编辑、高校的教授、中学的老师各有不同的看法。

广西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蒋晓平认为,网络语言的流行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但接触这些文化,应该根据受众群体的实际年龄来划分。蒋晓平指出,未成年人不应该过早接触网络文化,尤其是充斥着暴力语言的网络环境,很容易给孩子产生不良导向。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合力引导,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平时就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这些网络语言。

周影长期从事青少年读物等图书的编辑工作。在她看来,目前使用网络语言的孩子有向更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值得警惕。她不赞成未成年人使用甚至追捧网络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使用会对正在成长的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为了规避网络对脏话约束而造出的词组,内容是不健康的,不应提倡。

“网络语言不一定就是孩子的洪水猛兽,需要辩证地去对待。”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斌认为,网络语言诞生于日常生活,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反映。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充满活力正能量,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新生语言,我们应该接受它,充分享受那些通俗易懂、诙谐生动的网络新生语言带给我们的愉悦。而对于不合语言规范的用词,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强对语言规范的引导。只有趋利避害,语言才会变得绚丽多彩。

“我觉得家长和孩子相互监督很重要。”南宁市民董女士既是一名家长,也是一名中学老师。不久前,她发现孩子背着大人偷偷地玩手机,平时说话也带着不少网络用词。一开始,董女士采取的是没收手机的处罚方式,但她发现孩子对此抵触情绪很大。后来,她调整了教育方式,尝试以身作责,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拿手机的次数。聊天的时候,董女士还会对孩子提到的网络词汇和话题加以引导,让孩子理解背后的意思,再帮助孩子判断对错。“目前看来,效果还是有一些的,孩子开始学着去分析一些网络现象的利弊,也不再随便使用那些不好的网络词汇了”。

新闻推荐

中国高等财经教育校长论坛在邕举行

本报南宁讯(记者/刘琴通讯员/谭冰亮)11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校长论坛在广西财经学院举行,全国70多所财经高校的近...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