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建城为民谱新篇 千年古老河道焕新颜

南国早报 2020-10-16 13:42 大字

邕宁水利枢纽 本版图片均为南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老口航运枢纽 老口航运枢纽

颂赋邕江

南国早报记者雷倩倩

上善若水。平和顺缓的邕江滋养着邕州大地,却也曾水患不断。

大江大河大治。这片土地的人们为此写就了一段段抗洪修堤、开渠疏浚、治水利民的历史篇章。

如今,邕江从“水患河”变身“黄金河”。千年古河日夜奔流,生生不息,新潮碧浪托起今日城市繁荣兴盛。

分渠引流初驯“水龙”

漫步南湖公园,绿树环抱下,一尊雕像屹立其中。雕像中的人物是唐朝邕州司马吕仁。南宁最早记载的防洪工程,就从这尊雕像开始。

唐景云年间(710~711),南湖还是“邕溪”,与邕江相通。溪水下游两岸水害频繁,州城(今南宁市)常被邕江洪水淹浸,给当地百姓带来不小损失。吕仁征集民工,于邕溪水注入邕江出口处填土方,筑大堤,阻止邕江水倒注。同时,又在埌边村(位于今南湖北头)筑堤,开渠分流,把上游流下的水分流引入南边的竹排冲,以消水势,束住泛滥洪水,百姓得以临水而居。这,便是南宁防洪工程之始。

然而,引渠分流治理邕溪不足以驯服邕江。邕江两岸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大部分在71.67~75.67米,处于10年一遇洪水位,极易遭受洪水威胁。据《广西通志·水利志》记载,明崇祯六年,郁江发大水,南宁被淹,城内水深丈余,“登城一望如海,近河民舍,尽为漂荡”。

时至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邕城仓西门至安塞门外(原民生码头至邕江宾馆河段)临江一带,河岸被冲至垮塌。为护河岸和城基,左江道许日炽、知府苏士俊、知县宋敝领众人创建1条长176米、高12.4米的石堤。石堤用长方形石料,以一顺一丁台阶式定位构筑。至今,石堤仍保存刻有“第拾层”“第贰拾捌层”“堤顶叁拾陆层”“中流砥柱”“永镇三江”的字样,成为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清代防洪设施。

城市不断扩大,防洪工程也不断修建,从清代光绪初年(1875年)至解放前,南宁共修建了6公里长的埌边堤,可防御5年一遇洪水,保护市郊农田面积2500亩和南宁飞机场(今古城路大板一区一带)及部分街道。

人挑肩扛堤防初具规模

解放前,南宁建起的防洪设施起到了一定减灾作用,但因其规模小、防洪标准低,只能局部防御一般的小洪水。也因此,“落雨大,水浸街”仍是不少老南宁的童年记忆。

今年67岁的陈先生出生在民生路附近。少年时代的陈先生,每年夏天都和小伙伴到邕江边看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夏天邕江几乎都会涨水”。江水溢出河道,漫进街区,也渗进陈先生的记忆里。陈先生印象最深的是1968年那场大水。邕江河水暴涨,洪水淹没两岸农田,大同街、仁爱路一带瞬间成了泽国。很多民房被淹,临江街区可以行舟撑船,居民们纷纷撤离到人民公园的坡地上避灾。根据史料记载,1968年8月中上旬那次洪水,市区有176条街道被淹没,占全市街道2/3,1337间房屋被冲塌,当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15万元。

与洪水相伴相生的,是南宁市抗洪救灾、防洪建设的艰辛历程。

鉴于这次洪灾,1971年,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修建邕江防洪大堤的决定。根据最终确定的方案,南宁在邕江两岸建设长46.72公里的堤防。其中,市区堤标准为20年一遇,郊区堤为10年一遇。

建堤工程浩大,任务艰巨。在那个年代,施工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械和装载运输工具,清基、取土主要靠肩挑人抬,运输土方用人力双轮木板车,运输河砂、片石靠船队。当时,不少市民踊跃参加到了大堤建设的义务劳动中。1970年来到南宁、进入西园饭店工作的秦女士对此印象颇深。秦女士说,上世纪70年代,每逢汛期,江边的西园饭店院内常常被淹。秦女士和工友们也都义务加入到堤防建设中。根据不完全统计,仅1971年12月30日至1977年12月,参加建堤义务劳动的人员达75.21万人次。经过近10年的建设,1981年,建成的28.85公里堤防初见成效。

1985年至1986年,南宁市连续两年发生了相当于5~7年一遇的洪水,已建成的堤防工程经受住了考验。

筑铜墙铁壁城市步入“邕江时代”

收尾续建、除险加固,1985年至2001年,南宁市基本上建成2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体系。邕江防洪堤总长达40.636公里,可保护市区和郊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保护人口105.3万人。

但2001年,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摆在了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面前:当年7月,特大洪水侵袭了这座城市,洪峰水位高达77.42米,是1937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邕江河段甚至形成了一条高出市区街道4米到8米的悬河。如果决堤,南宁全城将成泽国。

为了保卫家园,南宁数十万军民不分昼夜,与洪水进行搏斗,最终保住了南宁的安全。但是,部分堤防建设标准低、部分堤段距河岸太近、隐患多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据《南宁市邕江防洪大堤志》记录,2001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9亿元。

如何让这座城市的人们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为彻底驯服邕江这条“水龙”,2002年,一项高标准、高规格的工程——“堤路园”项目在邕江沿岸开建。

“即便在今天看来,‘堤路园’也非常巧妙。”如今,不少驾车行驶在江北大道、江南大道上的年轻人可能不会想到,车轮下的道路其实是邕江防洪大堤的一部分。南宁市邕江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在设计之初,堤路园的建设思路就是把邕江两岸扩建为集防洪、交通、旅游、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堤防设施。首先,要将堤路园建成一条坚固的防洪线,能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让邕江与南宁和谐共处;其次,要将堤路园建成畅通的交通线,与周边跨江大桥和城市主干道互接互通;再次,这项工程还要建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和一条繁荣的经济线,形成滨水园林景观带的同时,激发两岸区域活力,带动城市开发和商贸繁荣。

一道堤防设施如何实现数项功能?设计人员独具匠心,将堤路园项目中绝大部分堤段设计成堤、路结合,局部设计为堤路分开,用以承载园林绿化休闲场地的功能。

2007年,堤路园项目竣工。邕江北侧的江北大道,西起石埠老街,向东一直延伸到柳沙半岛;在南岸,江南大道由西向东,从沙江一直延伸到白沙村。两条大道内侧便是防洪大堤。防洪和交通巧妙结合,江南大道、江北大道就像两道铜墙铁壁,收服了邕江这条“水龙”。至此,邕江防洪堤不断成长,已长至59.93公里。如今,江北大道、江南大道贯穿城市东西方向,车行之处,两侧高楼鳞次栉比,江边游人怡然自得。南宁也形成了以邕江为轴心,“东西延长、南北扩张”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精雕细琢百里秀美邕江涌新浪

时间来到2018年10月14日。南宁市青秀区仙葫开发区牛湾半岛处,邕宁水利枢纽横跨邕江两岸,气势恢宏。当天凌晨,经过3年多的建设,邕宁水利枢纽正式开始下闸蓄水。

作为邕宁水利枢纽的建设者,南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杨光龙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邕宁水利枢纽是国内首个采用BIM技术建设的水利工程项目。下闸蓄水后,通过与距离74公里外的老口航运枢纽、上游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有效的联合调度,再加上南宁市邕江河段防洪排涝工程,能够使南宁市中心的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的要求”。杨光龙表示,邕宁水利枢纽下闸蓄水,意味着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邕宁水利枢纽下闸蓄水后最大变化是邕江水面抬高了、变宽了。杨光龙表示,老口、邕宁两大枢纽共同作用,邕江日常水位由原来的62米提高到了67米,水面宽度也从原来的约300米扩宽至400米。碧波荡漾,水岸如黛,邕江美景跃然纸上。

治水、建城、为民。随着邕宁水利枢纽沿岸景观及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成,集防洪、饮用水源保护、水质改善提升、市民休闲景观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百里秀美邕江已成为南宁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经过这些年对邕江的治理,“黄金水道”上的南宁航道也正重新焕发生机。发端于云贵高原的西江,流经广西,自古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然而,位于西江支流郁江的南宁航道过去尚未能真正发挥出“黄金水道”的作用。邕宁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进一步抬高了邕江河段水位,渠化了牛湾至老口74公里的航道,使该段河道达到Ⅲ级航道标准。这样意味着航道贯通联结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体系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东向出海通道,广西的建筑材料可通过水路运往广东、香港地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沿着邕江一路而上,风光无限:乘船泛舟,天高云逸,潮平岸阔,新浪翻涌,十几座大桥跨江展翅。行走江滨,两岸绿树婆娑,高楼林立,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博物馆、南宁规划馆等沿江地标建筑拔地而起……数十年间沧海桑田,城市建设的“绣花针”细细描摹,沿江经济民生、历史文化、绿水青山……一针一线,绣进百里秀美邕江图,绣进邕城大地。

新闻推荐

万科金域中央工地现场观摩会圆满举行

轨道交通供图金科·博翠山梧桐樾建面约85平方米户型效果图建发五象印月供图万科金域中央工地现场观摩会开盘现场人气旺招...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