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热心红嫂”刘雪红 抗洪战士虽退伍 从未忘记“刘妈妈”
大图为刘雪红在翻看与战士们的合影。小图为刘雪红正在跟仝绪苔视频通话。 刘雪红仍珍藏着《南国早报》2001年7月18日刊发的报道。 南国早报记者 卢荻摄
智面未来南国早报创刊25周年特别策划
·回访热点新闻当事人
南国早报记者卢荻实习生赵坚
2001年,病退职工刘雪红每月只有27.5元生活费,为了生计,她拖着病体卖报、干家政,但看到抗洪战士们累倒了,她一下拿出了1000元,给战士们买东西补身子,并主动到医院照顾战士(本报2001年7月18日1版曾作报道)。19年一晃而过,已年近古稀的刘雪红现在怎样了?南国早报记者辗转联系上刘雪红,近日到她家中探访。
1回顾
她主动到医院照顾战士
9月17日,记者来到南宁市中华路一栋旧居民楼,刘雪红家就在这里。已经67岁的刘雪红,脸上难掩岁月的痕迹,但笑声爽朗。
记者看到,刘雪红家虽然只有一房一厅,但被收拾得干净整洁。在客厅里,电视柜上摆放着一张刘雪红当年与抗洪战士们的合照,显得格外醒目。
2001年7月,南宁出现一场凶猛的特大洪水。当时,身患疾病的刘雪红得知抗洪战士受伤住院后,拿出自己的积蓄,给战士送鸡汤和水果,并主动到医院照顾战士,战士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刘妈妈”。同年7月18日,刘雪红的事迹经南国早报报道后,她很快成为了“名人”。
此后,如潮的爱心向刘雪红涌来。一些爱心单位给刘雪红捐款3300元;有的还给刘雪红送来被子等生活用品;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让刘雪红入院检查治疗……
成为“名人”后,刘雪红有些不习惯。刘雪红出去买菜或购物时,不时会有人认出她,都夸她做得好,甚至不愿意收她的钱,但她仍坚持付钱。“虽然只有二三十块钱,钱不多,但欠着人家的钱,会让我心里不安。”刘雪红说。
当时,名声在外的刘雪红仍坚持做家政服务来补贴家用。
2联络
战士们与“刘妈妈”常来往
刘雪红照顾的16名战士,大部分都是山东人。19年来,当年被刘雪红照顾过的抗洪战士都已退伍并离开南宁,到各地发展。只要有空来到南宁,他们都会抽空来看望她。
2003年,山东籍战士仝绪苔退伍后,回山东创业,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南宁的“刘妈妈”。从固定电话到小灵通再到智能手机,无论通信方式如何变化,仝绪苔逢年过节都会打来电话问候,陪刘雪红聊聊天。他知道刘雪红身体不好,到吉林出差时,还专门买阿胶寄过来给她。
仝绪苔结婚时,还特意邀请刘雪红前去参加。刘雪红患有心脏病,无法乘坐长途火车,又无人陪护,从而没能前往参加。提及此事,刘雪红感到很遗憾。仝绪苔结婚生子后,有一年春节还带全家人从山东来南宁看望她,小住了一段时间。
分隔两地,刘雪红非常思念仝绪苔。就在记者采访时,刘雪红跟仝绪苔进行了微信视频通话。当看到仝绪苔后,刘雪红忍不住落泪:“小仝,你怎么变胖了?要多注意哦。你的两个孩子都上学了吧?我很想你们。”
“刘妈妈,您要多保重身体,注意休息,不要想太多。”仝绪苔安慰着刘雪红,并承诺有时间一定到南宁看望她。
仝绪苔告诉记者,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清楚地记得当年“刘妈妈”细心地照顾他们,也一直心存感激。
北海籍战士陈成龙退伍后,也跟刘雪红保持着联系,有空时就会给她打电话。2005年至2006年期间,陈成龙爱人两次到南宁看病,都是住在刘雪红家里,夫妻俩都亲切地称刘雪红为“刘妈妈”。
3现状
仍保持着热心肠和正义感
刘雪红一直珍藏着与战士们合影集以及他们寄来的信件,只要思念他们时就会拿出来看看。刘雪红说,无论自己搬到什么地方,都会将这些物品带在身边。
刘雪红告诉记者,她现在每个月能拿2000多元的退休金,她很知足。
如今的刘雪红已年近古稀,但她仍保持着一份热心肠和正义感。9月14日晚,楼上和楼下邻居因为停车问题发生争执时,其中一方甚至开始动起了刀,危急时刻,刘雪红挺身而出,大声斥责拿刀的人,并毫不畏惧地站在前面,直到民警和医生赶到。
新闻推荐
房间里污水遍地。业主供图造成管道堵塞的废弃PVC管。今报南宁讯(记者王世杰)吴女士在南宁市兴宁区一小区买了一套精装房,还...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