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 信念如虹 记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外科主任邓建宁
邓建宁(右)在手术中。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吕欣实习生邵彩云
从1995年至今,邓建宁已经在传染病医院做了25年外科医生。2006年,他开始为艾滋病患者做手术,如今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外科主任,已为2742例艾滋病患者施行了手术;在传染病医院的外科舞台上,他努力实践着“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医学信仰,被人们称为“刀尖上的勇士”。2018年,中国医学人文大会授予他全国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
他在日志中写到: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才会有这样的眼神:清澈、纯净、柔和、善解人意……我一直想用这样的眼神面对患者,面对人生。
给病人提供良好医疗服务
无名无姓无家人。车祸,右脚骨折,创面感染,污秽,恶臭,女性,HIV阳性,智障,不配合。
经过一道推拉门,进入半污染区。再经过一道推拉门,进入污染区。穿过长长的走廊,在几乎最末一个病房,记者看到这个无名氏。
侧卧于病榻,脚部伤口触目惊心,周遭洁净,面部表情柔和,似婴儿一般含混不清地对邓建宁说:“痛,痛哦!”邓建宁答:“好,好,别怕。”
在进入这家医院之前。她一定遭遇过比车祸更可怕的事情。而在进入这家医院之后,她一定享受了久违甚至从未有过的安稳踏实。
男性,壮年,HIV阳性,自杀,多处骨折,脊柱损伤,身无分文。
男性,少年,遭受性侵,HIV阳性,父亲陪伴就医,懒言,忧郁。
……
传染病医院的艾滋病科住院部,比其他医院要安静许多。
吸毒、卖淫、流浪者,性侵、自残、自杀,邓建宁的病人中不乏这样的人。
一个叫燕燕的超级小患者,出生才20多天。母亲因为吸毒染上了艾滋病,生下她后就不辞而别了。燕燕得了败血症,引发严重的多发性脓肿,手臂溃烂严重,发出刺鼻的恶臭味。艾滋病科三病区的医护人员,专门为燕燕制定了治疗方案,邓建宁亲自为她手术。“抱来时,她哭得像猫叫似的,让人看了都心疼。病情好转后哭声响亮,离病房很远都能听到。”邓建宁的眼神里满是温柔。
因为斗殴致左小腿损伤的梁某,送来的时候,小腿肿得硬邦邦的,呈铅灰的颜色,刀切下去,血都流不出来。手术三天后,可以触到他足背动脉的跳动了,“好了,你的腿保住了!”他本已至暗的人生,终于恢复了一丝光亮。
邓建宁在日志上写到:做一名从科学和人文两个角度都合格的医生,即从生物学和人文关怀上都能给患者良好的照顾。让低收入者也能享受一流的医疗服务。
医生要具备两套本领
刚接触艾滋病外科不久,邓建宁就遇到了一位女性病人:22岁,到广东打工期间生病,HIV阳性,肠瘘,合并严重肺炎,营养障碍,枯瘦如柴,命悬一线。
“手术准备开始的时候,她对我说,医生,手术时当心,保护好自己。”邓建宁很感动,“但是她最后还是因为肺部感染去世了。”
“传染病特别是艾滋病人的手术,都在传染病医院做。”邓建宁对技术的追求是痴狂的。他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观看大量的手术视频,也做了很多认真细致的读书笔记。
早期的时候,病人多是因为吸毒而感染,常有人出现感染性股动脉瘤破裂等问题,需要接受外科手术。在传染病医院开设外科之前,他们常常被拒之门外。
近年来患者所需的主要抗病毒治疗药物由国家免费提供,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也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很多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下降了,生存期限明显延长,他们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患上胆囊炎、阑尾炎、肿瘤等疾病,传染病外科手术量日益增长,范围也不断扩大。
邓建宁说:“只为治病救人而手术。”他近乎严苛地在技术上要求自己用最小的创伤,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受益。
他在日志上写到:医生要具备两套本领:一是解除病人的精神痛苦,这就是热情、耐心和真诚。二是解除病人的肉体痛苦,这就是技术、责任和追求。
他经历了3次职业暴露
两层密不透风的手术服,两层手套,面屏遮挡脸部。这是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医生的标配。
每一次这样的外科手术,医生有千分之三的概率会被感染:手术中血液飞溅,溅入眼睛可能导致感染;骨碎片锋利,稍有不慎会被划伤;羊水、腹水等高压体液飞溅;工具和器械也可能导致误伤……这些情况被称为“职业暴露”。
邓建宁有过3次职业暴露。2013年,在为一名艾滋病患者进行手术时,器械刺穿了邓建宁的防护手套,手套内外都是血。这名患者病毒载量很高,手术台上一瞬间所有人的呼吸都停止了,手术刚到关键之处,一旦失败患者就有可能失去生命。邓建宁没有停止手术,在病人的生命和自己的安全之间,他毫不犹豫做出了选择。
手术之后,患者病情稳定,邓建宁却陷入了煎熬。28天,邓建宁每天服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期间他出现了全身发麻、乏力等药物反应。
“如果自己也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真是不敢往下想。”他甚至做好了“放弃最爱的医学工作,远走他乡隐姓埋名”的心理准备。他不敢回家,不敢告诉父母妻子。“孩子刚出生。”他说。
一个月后,检查结果为“阴性”,同事们都掉了泪,从此他们将“刀尖上的勇士”称号给了邓建宁。
他在日志上写到:当医生有时要敢于下决断,但是决断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这个决断有可能使患者受益,也可能使患者受损,只有怀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感受到这种痛苦。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邓建宁2001年摘抄在日记本上的《诗经》里的一句话。从医25年,他记了厚厚一沓工作日志,记录他对医学的思考,对医术的追求,对父母的挂念,对病患的同情,字里行间便是一位医生的初心。回首25年,也许他在青年时候就是一只格外珍惜自己羽毛的凤凰,一株身姿优美的梧桐,向往高岗与朝阳。而这高岗、这朝阳,是治病救人之重责,之良术,之高德。他的日志中有这样一句摘抄:我以忧郁的自负这样想:宇宙会变化,而我不会——博尔赫斯。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覃海明通讯员/何正君)8月26日,记者从南宁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市组织开展了近1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