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遵守“一米线”排队排出“新队形”
近日,在许多公共场所,人们经由引导开始采用间隔一米以上的“新队形”排队。新华社发
被疫情改变的习惯
南国早报记者张文卉李艺甘宁
过去用黄线和隔离栏都难以限制的排队“一米线”,现在不用提醒,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了;过去在公共场所毫无顾忌打喷嚏和咳嗽,如今在众人侧目之下收敛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公共文明秩序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践行。这既是礼仪,也是健康;既为他人,也为自己。
1距离产生美更产生安全
3月6日,在南宁市民主路某小区内的便利店,有居民前来领取订购的商品。排队的人不多,但是大家都自觉拉开一米左右的距离,有人把这种排队方式称为“北欧风”。
3月7日,在南宁市平湖路一家米粉店,收银台前没有贴提醒的纸条,只是摆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付款码。顾客都明白这张桌子的功能——隔着桌子向店员点单,两者的距离正好为一米。
记者发现,这种排队方式在各大药店比较明显。为控制人流密度,减少交叉感染,药店各出奇招。有的让顾客在门外等候,店员根据顾客需要拿来药品。
在朝阳商圈某大型超市,市民上下扶梯时都保持较远的距离。在超市自助结账区域,工作人员控制着结账顾客的距离。在人工收银台前,结账的队伍排起长龙,但顾客之间都自觉保持着距离。一名排队结账的市民说,以前经常会看到“请在一米外等待”的提醒,但大家好像担心有人插队,恨不得贴在一起。
“‘一米线’是一种日常防护措施,更是文明素质的体现。”南宁市民徐先生说,“这种排队方式让我感到更安全,希望能保持下去”。
2“自我隔离”成热词
据外省媒体报道,不久前,一名在武汉就读的大学生返乡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但因为他防护得当,沿途没有感染其他人。这名大学生教科书式的自我隔离模式引发热议,有网友称,这次疫情让大家意识到,自我隔离是隔断病毒传播最直接的办法,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我隔离,就是给社会做贡献”。
2月18日,南宁市民罗女士出现流鼻涕、伤风等症状,由于从未接触过疫区人员,外出也戴着口罩,她判断自己是普通感冒。尽管如此,罗女士还是开启了自我隔离模式,每天下班回家后也不摘下口罩,还和家人分开吃饭,单独睡一个房间,并取消了和孩子相处的时光。
“我对孩子说,这样做是为了不传染他们,不然他们也会去医院打针。”罗女士说,虽然两个孩子有些不高兴,但她依然坚持隔离。很快,她的感冒痊愈了,家人也没有被传染,一家恢复了正常生活。
2月28日,市民胡先生下楼取快递时,因为咽炎咳嗽几声,吓得快递小哥连退好几步。胡先生意识到不妥,连忙向对方道歉。胡先生说:“以前在公共场合咳嗽、打喷嚏,旁人不会特别注意,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今后,我会尽量避开人群咳嗽,并尽量用手臂遮挡口鼻,不给他人带来困扰。”
3“无接触”也是一种文明
疫情期间,各种“无接触”配送服务方便了市民的宅家生活。送货员将货物送到小区门口就走,取货人可以自选时间取货。市民范女士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送货方式,她说,“无接触”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交往模式,将来可能越来越常态化。
同样走向“无接触”的,还有爱宠一族。以前,很多人在户外看到憨态可掬的动物,会伸手抚摸,比如人们常说的“撸猫”。有的人遇到野生小动物时,也改不了这个习惯。市民吕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见到野猫、野狗,总忍不住逗一逗、摸一摸。
不过,疫情期间,吕女士回想起之前的行为有些后怕。她说:“对于不熟悉的动物,还是不要去摸。”
“动物可远观,不一定要亲抚,保持距离也是一种爱。”南宁观鸟爱好者组成的“鸟圈”里,有这样一种共识:能近距离拍到鸟儿当然是最好的,但前提是不要惊扰它们。圈内人黄女士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能用望远镜看到即可,“这是爱鸟者的正确观鸟姿势”。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乔晓莹)3月7日,南宁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派出代表,接受了由广西新中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向南宁市捐赠...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