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变生意?“李鬼”得揪出来!
昼言
近日,南宁一对夫妻假借爱心捐赠的名义,在各小区摆放旧衣物回收箱,而收到的旧衣服未经处理就被他们以每件5~2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小摊贩收购后则在官塘、玉洞、安吉等多个市场倒卖。事件曝光后引起网友热议,纷纷谴责他们的行为严重损害慈善事业的形象,且涉嫌违法。
近年来,旧衣物捐赠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挑起无数爱心人士的捐赠热情,然而争议也如影随形,比如衣物去向不明、二手贩子“浑水摸鱼”等等。表面募捐旧衣物背地拿去搞倒卖的事早已不新鲜了,而制作“李鬼”捐赠箱“空手套白狼”也绝不是某省某市的偶发事件,被曝光的恐怕仅是冰山一角。
即便有了“互联网+”,有了所谓规模化,我国旧衣回收行业仍处于一种缺乏监管的粗放状态。加上近年来旧衣捐赠箱遍地开花,公益、生意一起隐没在一个个铁箱里,更是一眼望不到底,“假公益真生意”的“奇葩”事件自然难以避免。
一边是旧衣回收市场的不良商人“碰瓷”慈善事业,另一边是慈善事业虽形象受损却缺乏能画“楚河汉界”维护自身形象的强硬准则。根据《慈善法》的规定,只有登记或者认定为慈善组织且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否则可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但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难免有人无视法律,狂打“擦边球”甚至干脆“挂羊头卖狗肉”,即便被查处甚至罚款,也极易“死灰复燃”,尤其碰到某些利欲熏心的个体户,打起“游击战”来,光靠民政部门捧着《慈善法》来挥法律铁拳,恐怕也会落空。
这就要求更多部门加入监管。立法部门要加紧研究,将旧衣物的公益或生意性质在法律上严格定性区分,最好各制定一套专门的管理规范,提高违法成本。执法上,面对“假公益真生意”民政部门要避免单打独斗,应与市场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并联合卫生健康部门、税务部门增加监管的广度、深度、力度。
让公益归公益,生意归生意,才能更好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二手商业市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共同为和谐社会、幸福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尊敬的招商榕园业主:我们荣幸地通知您,您所购买的榕园1号楼、2号楼、3号楼、5号楼、6号楼已具备合同约定交付使用条件,现公...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