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重新安放被“回收”的爱心
子午
12月10日的《南国早报》报道称,一对夫妻假借爱心捐赠名义,在南宁市多个小区摆放旧衣物回收箱。回收的旧衣服未经处理,就以每件5—2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给小摊贩,流入官塘、玉洞、安吉等多个市场后,又卖给市民。
不知何时,所住大院多了几个样子还算萌萌的旧衣物捐赠回收箱。虽未见旧衣物,却已体会到回收箱盛放的社会情怀、链接的人性温度。
看到这则新闻在网上成为令人关注的热闻时,眼前依旧有萌萌的旧衣物回收箱模样,脑子却处于懵圈状态。想必需要冷静思考的,不止笔者一个普通市民。
据报道,南宁多个住宅小区放置有数种旧衣物回收箱,外观区别不大,颜色却挺多样。有的印了主管单位、企业识别码、电话等,有的只有一个手机号。然而,无论是谁或哪个单位放置的,对一个个市民来说,这些回收箱所代表的,都应该是也必须是公益服务项目。回收的旧衣物,是普通市民的一份社会责任与拳拳爱心;传递出去的,则应该是已清洗消毒的旧衣物,也是一座城市的社会关怀与人性温度。正因如此,借助记者调查看到一些回收箱背后赤裸裸的谋利行径,热议和慨叹便不只是一点两点三四点了。
新闻后面的评论区异常热闹。
有网友留言:我捐了很多很多的衣服,穿过的没穿过的。我一直以为是捐给山区贫困地方的人,自己一直在做好事,早知道是这样又被利用倒卖,以后我扔的每一件衣服都会选择剪烂。
还有的网友说,“这些旧衣回收早就变味了”。
有的则认为,“拿别人的爱心赚昧心钱,希望有关部门严查”。
利用爱心行骗的种种套路已屡见不鲜。表面看,骗取的只是一件件旧衣服和一笔笔金钱。本质上,消耗损害的则是支撑社会不断进步的信任与道德。这是再先进的社会治理技术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置换的。
社会生活有信任,就会提振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信心与勇气,减少社会摩擦产生,消弭互害戾气;市民生活讲道德,就会敬畏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众人用力划大船,让社会更美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才会不断改善。
从这个角度来说,变味儿的旧衣物捐赠回收箱,是在暴露城市发展还存在的社会治理漏洞与失责。小漏洞可毁道德长堤,不可轻视放纵。那么,对这种买卖市民慈善爱心的行径,应当或立地方法规,或出公益慈善项目管理办法,依法治理,既正视听更通渠道,重新安放被“回收”的公益爱心。
变味的旧衣物回收箱也在提醒我们,废旧物品回收是商业行为没错,但爱心捐赠旧衣物则是公益慈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以钱论斤两。参与、支持任何公益爱心慈善项目的行为和微心愿,都不应被丑恶行径遮蔽,而需要因公益规章的不断完善、因每个人的坚守,而大放光华。
新闻推荐
扫一扫,看相关图片和视频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邹财麟)12月12日下午3时,南宁市公安局兴宁分局三塘派出所民警在大里彩坡端掉一...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