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不被打扰”也是文明指标

资阳日报 2019-10-31 07:17 大字

□关末

乘坐地铁时你最讨厌别人的什么行为?恐怕不少人的首要答案是手机声音外放。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明年4月1日起,以“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为代表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都将受到严格管理,不听劝阻影响他人的乘客将登上“黑名单”。

以法规禁声,看似小题大做,实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就拿地铁追剧来说,一个人外放,一群人抓狂,但碍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忍忍算了。而类似情境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本该安静读书的图书馆,时不时有孩子嬉笑打闹;休闲放松的公园,常常听到堪比酒吧的劲爆音乐;就连在家午休小憩,都可能被楼下商场的叫卖声、隔壁邻居的装修声吵得心烦气躁。别看每桩事情都不大,但噪音确实已成当代人的现实困扰,难怪有人调侃“世界那么大,我只想静静”。

声音也有边界,在公共场合控制分贝更是城市文明的体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被视作一座城市现代化的象征。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热闹起来,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无孔不入的噪声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市民健康,让每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受到挤压。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而今天我们对和谐宜居的定义,早已不限于完备的设施、便捷的交通等硬件,更在于一种舒适度,“不被打扰”正是衡量这种舒适度的关键要素。从这个角度说,让恬静回归生活,既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表现,也是惠及每位市民的公共福利。

眼下,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为治理生活噪音开了个好头,但让城市真正安静下来,还有不少细节值得思考。城市生活包罗万象,除医院、图书馆等有明确静音要求的场所外,还有不少公共空间是不是也该被考虑在内?比如,地铁“消音”有了明文规定,那么飞机、高铁、公交车呢?另一方面,城市噪声屡禁难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违规行为难以界定,要求完全“失声”又不切实际。由此来看,厘清各个场所的违规标准、提高监控技术、配备专门管理人员等等,都是下一步发力的重点。在这些方面,已经有城市走在了前列。比如,南宁、成都早就开始在公园安装噪声检测设备,实时监控区域声值,提醒游客调小音量;上海出台规定严罚“车辆噪音扰民”,去年底由交警开出首张罚单……立规矩只是第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才能确保实效。

现代化都市,对文明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抓好小事,倒逼文明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你我的生活会更美好。

据《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模拟法庭搬进校园 学生当起“审判长”

本报讯(记者何璨汐通讯员王宗骏)“现在开庭!”昨日上午,随着一声庄严的法槌声,江南区乐富学校里,一场“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拉...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