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民心目中好医生是什么样子?暖心的医患故事令人动容,市民送上节日祝福

南宁晚报 2019-08-19 05:16 大字

■本报记者 陈蕾 彭媛媛实习生欧雨微张燕萍

什么是好医生?或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今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听一听市民心中的好医生有哪些标准,他们是如何评价好医生的,又曾经遇到过哪些暖心的医患故事。在讲述个人经历的同时,市民们也为心目中的好医生送上最真挚的节日祝福。

专业的医生能温暖人心

上周,64岁的刘阿姨刚刚结束为期半个月的旅行。一回到家,刘阿姨便迫不及待地与儿子小佐分享一路上的见闻趣事。看到母亲精神矍铄的模样,小佐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因为刘阿姨是一名正在康复期的癌症患者。

两年前,刘阿姨被确诊为横结肠癌中期。“听到癌症两个字我就慌了,毕竟在大家的认知里,癌症是很可怕的。”小佐还记得当时得知结果时,一家人的心情可以用灰暗来形容,但作为儿子,小佐掩藏着内心复杂的情绪,一边安慰父母,一边多方打听治疗方法和权威专家。几经权衡,刘阿姨住进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相关治疗。为了详细了解病情和治疗计划,小佐与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韦皓棠进行了多次沟通与交流。在小佐的印象里,韦皓棠医生戴着眼镜,体型清瘦,给人沉着、冷静的感觉。

韦皓棠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已有10余年时间,具有扎实的理论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透过其耐心和详细的说明,小佐一家安心不少,原本伤心焦虑的刘阿姨更主动表示,一定会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由韦皓棠主刀的手术十分顺利。在后期的治疗过程中,韦皓棠十分关心刘阿姨恢复情况,而她的心态越来越好,脸上渐渐重拾笑容,还跟儿子开玩笑称要买一顶漂亮时髦的假发。

“事实证明,不论是在手术还是在与患者交流的时候,韦皓棠都展现出了与医生这份职业相匹配的能力。”小佐说,一名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对待患者的态度足以看出其医德修养。好医生不仅能治病救人,还能温暖患者和家属的心。

送祝福:你们用微笑融化病患的伤痛,用耐心疏解病患的忧虑,用专业帮助病患早日康复。祝愿敬爱的医护人员节日快乐,你们是最棒的!

温柔耐心让患者更安心

曾咏琪是一名大三学生。说起好医生,曾咏琪立刻回想起高一军训时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军训刚开始,曾咏琪就隐隐感到胃部有些不适。由于不喜欢去医院,曾咏琪心想忍一忍就过去。

然而到了军训最后一天,曾咏琪胃部却疼得直冒汗,不得不请假和爸爸去医院。当时给曾咏琪看病的是一名老医生。她始终忘不了就诊期间,老医生耐心而仔细地询问其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面。老医生亲切和蔼的态度,仿佛拥有缓解病痛的魔力,让曾咏琪感觉很暖心。

经过问诊和检查,由于曾咏琪初中时就养成不吃早餐的坏习惯,导致患上慢性胃炎。后来老医生给她开了两周的药。药到病除,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曾咏琪再也没有被胃病折磨过。直至高三期间,学习压力倍增,加上饮食不规律,胃病再次复发。

原本曾咏琪想继续找当时的老医生就诊,得知其已经退休,只能改挂另外一名医生的号。没想到那位医生同样和蔼可亲,开口闭口就是小姑娘长、小姑娘短,起初曾咏琪还有些害羞,但医生的话语间没有冰冷以及命令式口吻,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正是因为两位医生的温柔和耐心,让曾咏琪的记忆深刻,颇有好感。谈及好医生的标准,曾咏琪认为,首先是能准确地判断病症,这是作为一名医生最基本的标准。其次是治疗的过程中温和的态度,对于患者来说,就诊的过程会愉快不少。

送祝福:遇到认真敬业的好医生是每一名患者的福气,祝愿医生们节日快乐,记得按时吃饭,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也希望今后少一些医患纠纷,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正能量的医生值得信赖

早上6时起床吃早餐后,在家里做简单的健身操,9时准时出门散步,做好午饭招呼家人吃饭,睡一会儿午觉,买菜做晚饭,傍晚散步两小时,回家玩电脑打游戏,照看孙子写作业。这看似家庭主妇的一天,其实是68岁滚叔一天的生活状态。 如果不说,或许没有人可以从外表分辨出,他是一名失去声音的喉癌晚期治愈患者,脱离那病痛已经10年。

10年前的中秋节,因为吃了一个蛋黄莲蓉月饼喉咙发炎疼痛不已,并持续高烧不退,滚叔在医院里被确诊为喉癌晚期第三期。“2009年10月1日拿到确诊报告”,滚叔的女儿小乔说,听着“癌症、晚期”这几个字眼就像是天塌的感觉,妈妈当时害怕得还想去求神拜佛,每天都会痛哭。但小乔明白此时要相信医生。

对医生的信任是源于医生的专业精神。当时,滚叔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接受治疗,医生给出了两个治疗方案:切除坏死组织保留声音或喉部全切失去声音。“当时,觉得怎么选都很可怕。”小乔说,此时医生苏纪平和张哲耐心地与他们解释病情轻重,并且对每个治疗方案都给出具体分析,把优势和风险说透。小乔说,正是医生的专业精神,让他们坚定相信医生医术的决心。

几经考虑,全家决定选择全喉切除手术方案。尽管是看似最残酷的方案,但张哲医生说“这是最有希望保住生命的选择”的这句话也给滚叔莫大的鼓舞。最让小乔家人感到暖心的是,每次无论是在走廊、楼梯间,遇到张医生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说上一句“不要怕”。

2009年11月4日,滚叔的这台全喉切除术由苏纪平教授组织的团队花16小时完成。手术很顺利,推出手术室回到病房时,尽管全身插满管子,滚叔对所有人竖起一个“大拇指”。

一晃滚叔已经术后10年。如今的滚叔除了不能说话,生活样样自理,还能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逛菜市买菜。每年体检除了高血压,其他身体指标都正常。小乔说,事实证明,当时坚定地听从医生的话是正确的选择,在病魔面前,要充分相信医生的判断。也非常感谢在那段艰难的时期里,医务工作者给予关怀和鼓励,这种正能量,感染着每名患者和家属,让大家坚定摆脱病魔决心。

送祝福:借着当年父亲竖起的那个大拇指,为医护人员专业和敬业“点赞”,祝愿可爱又可敬的医护人员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认真工作的医生令人敬佩

市民韦先生曾经在部队服役,对于他们来说,外出执行任务需要敏捷的身手、稳健的步伐。为此,训练也成了他们的工作之一。提及对医生的印象,他说,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医生的形象是救死扶伤,是生命的守护者。而在他看来,要当好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医术,还要有一颗人文的心。

他回忆道,2014年,在参加一次大比武训练时,他参加的项目是五公里负重跑步训练。当时正值7月炎夏,中午时分的太阳已经是火辣辣地照射着,队友和他都冒着高温坚持跑到终点。由于体力不支,到达终点的他感到乏力和头晕眼花,一下子失去重心,晕倒在地,失去了意识。等韦先生醒来才知道当时第一时间赶来救治他的是随队军医。看到韦先生苏醒,随队的医生从医疗箱子里拿出一颗糖递给他吃。

“当时觉得医生举动很好笑,为啥给一颗糖吃?”韦先生说,后来得知,医生的小动作是个暖心之举。原来产生晕厥状态后含糖可以帮助缓解疲劳。通过这件事,他对这些医生有了新的认识。部队里的军医时常要跟在队员后面做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在有训练的时候,军医们就像后方的生命安全保障站,不时给士兵们解决一些训练时发生的磕碰伤。不管寒冬还是酷暑,只要有训练总能看到他们的认真工作的身影,让人敬佩。

送祝福:祝福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祝他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本周末举行第二届中秋粉丝节 秀汉服猜灯谜赛投壶“穿越”体验汉文化 今天17:30~21:30活动继续举行,欢迎读者朋友参与

穿着汉服的市民摆起各种造型拍照。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南国早报记者苏华实习生谢双鸾摄活动资讯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李靖云...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