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群租屡禁不止,外来务工者租房痛点何解?
□本报综合
编者按:近来,在部分城市中一套房被改造成多个独立的单间、以“群租房”形式对外出租经营的乱象屡禁不止,由此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安全因素。那么,“群租房”为何屡禁不止,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面临哪些问题,我们如何为外来务工者解决这个痛点呢?本期《关爱农民工》关注相关内容。
现象:“没有比省钱更重要的事”
一间变两间,阳台变厕所,每个房间能住三四个人……除了提供集体宿舍外,还有不少外来务工者个人或者夫妻租房住,而各式各样分割改装的群租房以低廉的价格成为他们的首选。
近日,新版《北京市住房租赁合同》范本发布,明确禁止违规群租再次引发关注和热议。外来务工者为何会选择“群租房”呢?
“什么苦没吃过,就是睡个觉而已。”来自东北的柴国华在大兴一家企业做保安,租住在单位附近的一处群租房里。在柴国华家笔者看到,原本60多平米两室一厅的房子,在客厅砌了一面墙隔成三居室,他的房间大约十二三平米,摆了两张双层的架子床,本来就很逼仄的空间又被胡乱堆放的杂物占去了很多地方。
“目前住了三个人,都是单位的同事。”柴国华说,“三个房间一共住了八个人,都是同事介绍过来的,有保安、外卖骑手、快递员,都是我们这种下苦力的工作。”
根据北京最新发布的《北京市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规定,北京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变相分割出租。很明显柴国华租住的房子没有达标。
“这哪儿是租房子,这就是租了一个铺位。一个月工资就那么少,不租床位就只能睡大街了。”柴国华直言,这样的床位一个月只要八九百元,还包水电费,对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而在北京通州区从事保洁工作的郭雅丽则和丈夫把家安在了东六环外村民的自建房里,距离最近的地铁站将近六公里,郭雅丽每天只能骑电瓶车上班。临街的两层小楼一共有七个房间,除了房东和子女自住的三间,一间用来做厨房,其余三间均已出租。郭雅丽说本来厨房也被改造成房间租出去,由于村里拆违建就被拆掉了。
“我们对于住的要求没那么高,便宜就行。”郭雅丽来自河北邯郸,家里还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距离、环境对她和同样打工的丈夫来说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哪儿便宜就往哪儿搬,上有老下有小,好几张嘴要吃饭,没有比省钱更重要的事。”
其实,外来务工人员租房的类似情况在其他城市也不少见。
老家东北的小王目前在温州市区一家企业上班。小王说,记得刚开始工作找房的时候,她把找房范围设定在距餐饮店500米范围内,但根本租不到合适的房子。1000元以下在市中心确实找不到像样的住处,只能租到背街小巷里且房龄不下20年的老房子。
小王说按照她的找房经验来看,现在一个单间带卫生间的一般得1500元起步。面积大一点、房子新一点就要2000多元。“舍不得把工资的一半花在房租上,毕竟还有其他生活支出。”小王坦言,如果机会合适,她会考虑去生活成本较低的其他城市就业。
“一个月才能挣2000多元,哪里有钱租带空调的房子。”在海南省打工的张彩凤也这么说。
警惕:出租屋不规范 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价格相对低廉的群租房为像柴国华一样的低收入外来务工群体提供了便利,同样也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据了解,绝大多数群租房用来隔断的砖墙超出了承重墙的承受范围,而且出租屋空间逼仄,私搭乱建,人员密度大,水电使用不规范,极易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
在柴国华的出租屋里,屋内地板和架子床的栏杆上随意摆放、缠绕着电线粗细不同的插线板,电饭煲、热水壶、电风扇等电器也直接放在地上。“把插线板挂床头,手机充电方便,这屋里也没有空间放桌子,那些电器就只能扔地上了。”显然柴国华并没有考虑到安全问题。
而且,屋里两张架子床间距只有一米左右,地上随意堆砌行李箱、纸盒、塑料袋等杂物,人需要稍微侧下身子才能从两张床之间通过。柴国华说,这套房子以前住12个人,上厕所、洗澡都要排队。
郭雅丽之前一直在房东私建的临时厨房里做饭,“厨房用电就是插线板再接插线板,从一楼房东的屋里头把电引进厨房,电瓶车一般也放在厨房充电。现在临建的厨房被拆,只能从二楼接下来给电瓶车充电。”
“插线板电线经常暴露在外面风吹雨淋的,你看塑胶皮都开裂了,经常接触不良影响电瓶车充电。”郭雅丽抱怨说。
小王说,这两年她换过三四个地方,房子大都老旧,普遍不带独立卫生间。有的还没有灯,楼道也没有防盗门,年轻的小王对安全问题颇为担忧。
无独有偶,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太湖沿岸的湖滨花苑小区是武进经济开发区内首个拆迁安置小区,由于各种原因,已然成为了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混居社区。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拆迁,每户居民都可以分到两套或三套房子,因此很多本地房东或者二房东把住宅内部分隔成若干小间,然后分别以每月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价格出租,一套住宅里居住十多人甚至几十人。这样的居住模式吸引了大量在附近打工的年轻人。同样在外来人口近70%的苏州市仁文公寓,群租现象也极为普遍。外地租客们表示,尽管保安24小时值班,常有警察巡逻,但公寓内的小偷小盗案件仍然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90后,甚至0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群租房环境和安全性差,宁愿花掉一半工资的房租搬离群租房。00后小龙来自西北的国家级贫困县,从事健身行业的他起初与几个老乡一同合租,后来因卫生问题搬了出去,“之前的群租房卫生差,也不安全,想住得舒服点总没错吧?”
来自河池的小韦是一名95后,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他刚从高职毕业,便和同学一起到佛山工作了。他说,现在在车间里面工作,并不想忙碌了一天下来,还要为拥挤、不安全的住处烦恼。“下班后的时间就应该舒舒服服地休息、快快乐乐地锻炼身体,有时候,躺在干净的住处,看看书也是很不错的。”
分析:屡禁不止背后是务工者的现实需求
据悉,早在2011年,住建部就出台《商品房屋租赁管理规定》,规定“出租住房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多地也积极清理整治群租房,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市已清理整治违规群租房4789处。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违规群租房整治力度,成立工作专班,完善机制,落实“接诉即办”。然而群租房却有如顽疾,屡禁不止。
对于检查整治群租房,柴国华和他的室友们不止一次经历过。他表示之前遇到社区居委会上门检查是否存在违规群租,二房东也一再提醒他们,遇到检查千万不要开门,平时在小区里也不要张扬,防止被邻居发现举报。“有好几次刚开门就碰到对面邻居也出门遛弯,吓得我赶紧把门又关上。平时都是在单位换工作服,穿着保安服在小区里晃太扎眼。”柴国华的语气里有些无奈,并表示最近检查越来越严。
此外,租客也有自己的应对办法,增加了整治难度。“什么时候可能会上门检查,遇到检查的怎么应付,我都有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柴国华随后补充了一句,“现在床位这么难找,如果被查,我去哪儿找下家?”
做了多年保洁工作的郭雅丽对群租房隔断拆了建,建了又拆已见怪不怪,她所在的出租房几乎家家都会私搭乱建。
可见,群租房屡禁不止的背后是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较弱,尤其是外来务工群体的现实需求。有专家表示群租房整治不能一味禁止,还要进行疏解,多渠道提供经济适用的租赁住房,加大租赁型保障房的供应力度。
举措:公租房、限价房等提升大家的居住幸福感
住房难,租房难,是外来务工人员最犯愁的问题,也是不少低保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心病。而今,随着公共租赁住房(下称“公租房”)的持续推出与发展,许多人的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
家住河北的王先生曾是众多“北漂”的一员,也是较早享受公租房福利的租户。他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博客雅苑小区的公租房里度过了4年时光。“最初想申请公租房是考虑到公租房所在地离公司较近。公租房的租金比市面价格低,而且公租房租住比较稳定,不会临时因为各种原因必须搬走。”王先生说。
“搬进公租房后,邻居基本是公司的同事,每天生活都挺有意思。”王先生对自己在公租房的居住体验感到很满意。他说因为是单位整租,申请公租房的过程也比较顺利。
事实上,如今像王先生这样住进公租房的人已越来越多。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公租房有1000多万套房源,覆盖人口近3000万,占全国人口的2.2%,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30%左右。此外,从2009年中国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公租房至今,多地均在加大公租房供给力度,提升保障力度。以南宁为例,2019年第三批公租房已在日前开始报名,此次分配房源共400套,符合条件的家庭和个人可提交申请。
今年,入住公租房刚好一周年的南宁市民珺珺(化名)笑着说:“一时半会儿也买不了楼房,感谢国家好政策,让我提前住上好房子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各地还有很多措施正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困难职工家庭等人群的住房需求。近几年,呼和浩特开始为环卫工人定向分配公租房。据了解,为解决环卫工人的住房问题,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已累计向环卫工人定向分配公租房779套。在柳州,“祥源大地”限价商品住房今年7月份统一申购工作正在进行中,据了解此次申购房源为16、17、19#楼,共472套限价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不超过6100元/平方米,最高销售单价不超过650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这些措施均有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要。
公租房、限价房等呵护民生,让大家幸福感更加牢实。有业内人士认为,公租房、限价房等已经带来了很多实惠,但在具体实施及发挥相应作用上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建议:“蓝领公寓”或是外来务工者居住保障样本,可借鉴
尽管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为不少外来务工者、困难职工等解决了居住问题,但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租房贵,仍是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有专家认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难、租房贵问题,应从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入手,一方面,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对房租价格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约束,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外来务工人员分享公租房“福利蛋糕”。如此语境下,杭州今年新建2万套“蓝领公寓”,用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让外来务工人员看到了享受公租房的希望。
事实上,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决定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要求“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按照略低于市场价格的原则确定。”可见,按照国务院要求,已经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了公租房保障体系。特别是,杭州今年计划新增2万套“蓝领公寓”,等于为外来务工人员专门“定制”了公租房,有效解决了公租房“僧多粥少”、外来务工人员望“房”兴叹的问题。
换言之,定制“蓝领公寓”,实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保障样本。各地在公租房建设和分配上,不应止于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体系,要把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尚需作出制度安排,为外来务工人员专门“定制”一批公租房。即由政府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一批公租房,专门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类公租房单套建筑面积仍以40平方米为主,但租金应“大大低于市场价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外来务工人员住得起公租房,才能真正从这项惠民政策中得到实惠。
此外,为外来务工人员“定制”的公租房,也要注重分配公平。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制订一个操作性强的分配细则,明确申报、资格审查、发放、后期管理等各项程序及租金标准,并进行跟踪监督。同时,要突出“两个优先”,一是困难外来务工人员优先,体现公租房政策扶贫帮困的公益性;二是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优先,实行积分排名,彰显“奖优”原则,激励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创先争优,敬业奉献。特别是,通过公租房等,国家和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起社会契约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使国家更具凝聚力,外来务工人员更有幸福感和创造力。
新闻推荐
记者7月31日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获悉,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今年9月20日至23日在南宁举办。本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落...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