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灾受挫不气馁 重头再来成致富能手 江南区刘发新脱贫后不忘报答乡亲,分享经验带领村民共致富

南宁晚报 2019-06-28 05:48 大字

刘发新在查看玉米长势(江南区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何璨汐 通讯员 郭超前 黄丹

江南区延安镇华南村古桃坡村民刘发新,凭借勤劳肯干,两年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却因灾几年付出化为乌有。他没有一蹶不振,努力学习先进种养技术,将挫折化为脱贫致富的动力,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他还当起了致富带头人,将自己实践摸索的种养技术毫不吝啬地传给乡亲,“我一个人脱贫不算什么,带着大家都住上大房子、开上小轿车才叫本事”。

突遇变故 产业因灾遭遇重创

今年54岁的刘发新,是江南区延安镇华南村古桃坡村民,一家四口人挤在两间旧瓦屋里,妻子患病,两个孩子上学,家里仅有的2亩多水田收成难以解决全家温饱问题。2015年底精准识别时,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村“两委”班子、村民合作社、驻村队员以及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刘发新拿出所有积蓄种芭蕉、养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刘发新家庭顺利达到“八有一超”标准,于2017年底摘掉贫困户帽子。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夏天,刘发新养殖的100只肉鸭接连生病,血本无归。随后,玉米、芭蕉也被台风“山竹”一扫而光,刘发新几年的付出全化为泡沫。“当时,妻子的病情加重,为了给她治病,我又欠了一屁股债,那真是人生最灰暗的时候。”刘发新回忆道。

重头再来 成为村里致富能手

惨痛的遭遇没有击垮刘发新,他决心重头再来。刘发新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投资2万元购买鸭苗,搭建鸭舍、围栏养殖场,剩下的3万元用于建芭蕉基地、购买玉米种子等,并主动学技术、问对策、找经验。

刘发新每天都跑到镇里的畜牧站学习肉鸭养殖技术以及病灾防治方法;他还参加了水果栽培技术培训班,向专家请教芭蕉、玉米的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今年3月份,刘发新种植的5亩甜玉米因为品种优良、糖分含量高,收购价格达到4.5元/斤;养了6个月的100多只原生态养殖肉鸭出栏,深受市场青睐;通过应用新技术,芭蕉基地抗台风、抗病虫害能力显著提升。“前几天有老板来看,打算以1.5元/斤的价格收购这些芭蕉,10亩地预计到年底有2万斤产量,大约能够带来3万元收入。”刘发新满脸笑容地说。

养鸭场、玉米地、芭蕉基地渐渐步入正轨,成为他家的稳定收入。刘发新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乡亲们都向他竖起大拇指。

报答乡邻 不吝传授种养经验

日子越过越好,刘发新一直记挂着那些在他困难时拉他一把的乡亲们。他一直在想办法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他把通过实践摸索的种芭蕉技术、肉鸭养殖技术毫不吝啬地传给了村民。“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分自家人外人,不管谁我都愿意教。就我一个脱贫不算什么,大家都住上大房子、开上小轿车,那才叫真本事。”在他的带领下,华南村10多户贫困户也养起了肉鸭,每年将带来超过1万元的增收。

目前,刘发新拿出自己家的2亩地作为金银花种植示范地,带动30多个农户发展金银花种植,计划将其打造成江南区首个金银花产业种植基地。同时种植黄金百香果、火龙果等新品种各10亩,进一步扩大养殖场的规模,争取带领更多乡亲奔小康。

新闻推荐

自治区人大集中力量开展科技领域监督工作

本报南宁讯(记者/许丹婷)6月24日,记者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获悉,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集中力量监督,推动解决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