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轮梦

广西日报 2019-06-20 00:00 大字

沈桂才

食有鱼肉,出有车驾,过去这确实是国人心中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基本上实现了,可这梦想成真,又是何其的艰辛,却是年青一代人没有经历过的。俗话说,不忘记过去,才能珍惜当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A儿时车迷

老家村子距离所属荔浦县马岭镇有5公里。小时候,只有在赶圩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汽车。

每次赶圩,一帮孩子几乎都是站在公路边上看汽车。回到村里来,总要比一比谁数的汽车多。一个小伙伴说,我看到了张军长坐的矮篷车。那时候,电影《南征北战》在各村上映,矮篷车成了我们的向往。后来,又一个小伙伴说,我看到了摩托车好快啊,“滴滴”两声,就不见了踪影。电影《渡江侦察记》里那辆三轮摩托车,也是我们心仪的物件。

一架手扶拖拉机朝村里开来,一帮小屁孩尾追。拖拉机在村中晒场上停了。一帮孩子围观着。一个说,这烟好香啊;一个说,这热气,暖手啊。拖拉机熄火,在将要停止转动的时候,一个小伙伴伸手去摸皮带,他右手的食指,被三角形的传动带卷到了齿轮里轧断了,鲜血直流……他就是看到了摩托车的阿四。

大约五六岁的时候,一帮孩子开始玩“车”了。

一块木板、4条圆木棒,凿了孔开了榫头,于是就拼接。再装上4个木头轮子,一辆小木轮车就成了。晒场上,一个孩子坐在上边,几个孩子用一根长木棍在后边推行,竟也能“飙”起来……阿四家在县城里有亲戚,他从县城弄来了5个轴承,于是,他的小木轮车就成了“豪车”。“豪车”很省力,只要猛力一推,车子就能跑出很远很远。他的“豪车”羊角也安装有一个轴承,转向很是便利。于是,小伙伴们都极力地讨好阿四,以便“飙”上一回。

B单车落户

20世纪70年代,谁家有一辆自行车,谁家就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人家了。

于是,自行车又成了我的梦想。

阿四的爸爸是大队会计,他家很早就买了自行车。爸爸不在家的时候,阿四就会偷偷地把车子推到晒场上,于是一帮小屁孩就开始练习。当然,免不了要摔跤。后来,阿四爸爸外出做工总是把车锁上,我们只能望车兴叹。一次,爸爸上山砍柴忘了上锁,阿四又把车子推了出来。那一次,我们把后轮的钢线弄断了一根。那一晚,阿四被抽了几条鞭子。那一晚,我也被爸爸臭骂了。爸爸说,别再去骑了,搞坏了赔不起。

刚学会,确实上瘾。看见别人骑车,心里总是痒痒的,什么时候我家才有一辆自行车啊!那时候,一辆上海产的凤凰牌自行车,要150多元。记得1976年生产队年终决算,我家只分到30多元,要买一辆自行车是很奢侈的事。

1982年初秋,我家终于买了一辆。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稻田的产量大大增加。那一年,我家上缴了公粮,还卖了几大车购粮和超产粮,应该有钱买一辆单车了。那时候,我已经读高中,跟家里提议要买。我说,家里没有铃铛响,门前没有车轮印,那就不是一户好人家。刚开始,爸妈不同意,但看到村里差不多过半人家都买了,于是也就不好反对了。

忘不了那一天,8月17日,圩日。哥哥攥着钱上街了。好不容易排队到了,却不巧下大雨。卖车的说改天吧。哥哥说好不容易排队到了,哪能改天呀!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

那是一辆广州产的五羊牌自行车,花了220元买下的。回家的半路上,黄泥巴把自行车轮胎和雨挡之间的缝隙塞得满满当当,推都推不动。我们兄弟3人只好抬车。到了有水的地方,挑剔、冲洗干净,再继续推行。行走不到半里地,泥巴又糊满了,于是就又是抬,又是挑剔、冲洗……

C摩托风行

1984年,我考入广西大学中文系。大二的时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同学们搞郊游活动,都喜欢照相。当时,到街上冲晒一张5寸的彩照要5毛钱。我跑到南宁民生路的广州照相馆,说我们负责在学校里收集底片,然后拿到照相馆来。相馆同意给我们1毛钱的优惠。于是,我们3个同学就开干了。贴了几张大红纸,当天就有了40多张,开门第一天就赚了4元多钱。当时,公交还不是很发达,从学校到市中心很不方便,于是,想要冲晒照片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到宿舍来找我们。开业10多后,每天几乎都不少于300张。那时候,30元足够我一个月的开支,不用家里负担生活费。

1988年大学毕业,我留在南宁工作。当时,摩托车开始多了起来。有钱的包工头,头上戴一顶头盔,脚下猛力一踩,“咕噜噜”摩托车就跑起来了。那一幕,真是好风采!我也想有一辆摩托,可当时的工资只有120多元,啥时候才能买上?1990年后,广西经济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到了1995年,南宁市几乎成了摩托车城。那时候,两万元的“大白鲨”踏板车常映入眼帘。1995年,我从部队转业了,领了近1万元的安家费,咬咬牙,花1万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

当时,南宁市的摩托车简直是泛滥了。从2002年起,南宁市停止办理摩托车入户,有意识地引导市民进入“四轮时代”。特别是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的经济更是迅猛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也大大提高。可以说,到2005年,不少市民实现了“四轮梦”。

2008年5月,我也买了第一辆小汽车。如今,南宁市内一般的家庭,拥有小汽车已为常态。

D“四轮”时代

今年春节,我从镇上回到村里,乘坐阿四的面包车。

早两年,阿四买了一辆面包车,在村里到镇上的道路上运营。乡村道路已经硬化,出行方便了。阿四说,如今路上根本就看不到步行赶圩的人了。村里,过半的人家买了汽车,最不济也有了摩托车。他做客运,也只能是运送一些不会开车的老人和妇女,以及一些上学放学的孩子。

“种几亩砂糖橘、几亩马蹄,一年就可以把10万元的小车买到手了。”阿四说。

在老家,村民种了早稻,下半年就种植马蹄。价钱好的时候,每公斤4至5元,一亩水田产值过万元。去年,一位远房叔子,家里种植6亩马蹄,单这一项收入就6万多元。再说砂糖橘,亩产常达3万元。村外的荒地,如今都变成了果园。村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飞快地奔跑着,新楼房、新车子,还有家电、光纤等现代化的东西,一下子在村子里普及起来。

除夕的午后,一辆宝马车开进村来。大伙说,是李老板回来了。李老板就是李敏球,也是当年与我看矮篷车的小伙伴。他如今在县城里开有木衣架厂,富裕起来,在村里建了一栋别墅。

走进他家院子,两层半的新楼房很是漂亮。我们回忆起年少往事,他感慨地说:“以前哪里想到能开‘豪车’,哪里想到现在我们荔浦的木衣架畅销到外省甚至国外了……”

我记得1985年大年初十那天,我去县城提前购买前来南宁的班车票。由于贪玩忘了时间,傍晚,从县城到镇上没有了班车。无奈之下只能步行回家。

当时县城到镇上是油面路,行走不难。只是从镇上到村里,全是泥泞土路,特别是在雨夜里,行走万分困难。一路跌跌撞撞,花了4个多小时才回到家。

说起这事,村里的90后特别是00后们是难以想象的。那时从县城到南宁只有一班车,必须提前买票,且从县城到南宁班车都要12个小时。而从县城到镇上错过了末班车便只能步行回家了。

如今,家乡通了高速有了动车,从村里到南宁,一天就可以打个来回。从村里到县城,开车也就20分钟。这样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想都不敢想啊!

面对着我们拥有的“四轮时代”,想起我们儿时的“四轮梦”,车轮行驶的轨迹,不正是我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提供营利性陪侍服务 两家娱乐场所被整治 一家被停业整顿六个月,另外一家被取缔

本报讯(记者潘国武通讯员何京霖)记者6月19日从南宁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了解到,江南区西江路某量贩式KTV和良庆区五象大道某...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