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5000元买手机 利滚利变几十万元 西乡塘区法院高新法庭一年半受理校园贷系列案600多件,提醒学生理性消费
借钱买高档手机,以为只是小数目的贷款,不料利息如滚雪球越滚越大,变成了巨额债务……近年来,非法“校园贷”走进校园,让一些不明就里的学生深陷其中,想跳出火坑,却苦于无力偿还,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昨日,西乡塘区法院高新法庭的法官走进广西大学,给学生们带来“防范法律风险 建立健康消费观”的专题讲座,就常见的不良校园贷套路进行分析,提醒同学们远离这些非法贷款。
校园贷系列案频现 高新法庭受理600多起
近年来,随着非法校园贷的出现,滋生出很多纠纷。仅仅是南宁西乡塘区法院高新法庭,从2018年至2019年4月底共受理了某校园贷系列案631件。“该系列案件收案至今已经审结411件,到今年8月还将要开庭审理校园贷系列案200多件。”高新法庭员额法官滕彬介绍,这些案件有着共同的特点,被告均为在校大学生,贷款金额也较小,多在7000元左右。
高新法院审理的系列校园贷案件,被告多为江西、贵州、广西在校大学生,因通过原告的某业务服务平台购买高档手机后未偿还借款,后被诉至法院。双方签订《××个人借款及商品换购使用合同》,约定被告通过分期方式从原告处获取商品,被告通过兼职方式取得报酬,向原告支付商品的换购使用费,并约定相应的兼职期限与兼职时长。被告每月向原告支付借款利息及管理费,如有逾期,被告自愿每天支付违约金给原告。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被告发现兼职机会过少,多数人只能现金还款。另外,APP存在还款了仍显示逾期、违约通知不及时等问题,开始出现未如约支付足额本金的行为。
学生被告消极应诉 或将导致不利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被讼后,没有积极应诉。滕彬称,案件进入开庭审理阶段后,没有一名学生到高新法庭应诉,法庭依照相关姓名地址邮寄的法律文书也多遭到拒收。
滕彬法官表示,大部分学生消极应诉,甚至认为“国家打击高利贷、非法放贷,而这个‘校园贷’属于非法放贷,所以他们借的钱可以不用还”。但事实上,本金应在正常偿还范围。法院在受理这些案件时,会先协调,对于本金部分法院给予支持,但不合理的利息,则不在支持范围内。如果缺席判决生效,依原告申请进入执行程序,不及时履行生效判决义务的被执行人将会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如此一来,将会对被告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后果。
非法校园贷套路多 一步一步让你掉坑
据介绍,校园贷也属于“套路贷”的一种,常见的非法校园贷有线下私贷民间放贷机构和放贷人这类主体,俗称高利贷。高利贷通常会进行虚假宣传、线下签约、做非法中介、收取超高费率,同时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受害者通常会遭受巨大财产损失,甚至威胁自身安全。
另外,还有“培训贷”陷阱,也是求职诈骗的高发案例。所谓培训贷,就是培训企业与信贷机构合作,由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个人名义向信贷机构贷款作为培训费,直接打入企业账户,大学生无须出钱就能接受培训。部分信贷机构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可能存在放宽对贷款人资质、身份的核实,进而诱导大学生进行分期贷款。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常遇到的还有“兼职贷”“创业贷”“传销贷”等多种衍生贷款。
大学生小余告诉记者,他曾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校园贷的新闻,身边也有同学提及过,但平时家长和老师都会提醒他们远离这些贷款,因此就算生活费紧张,他也不敢贸然贷款,“有些同学可能是为了高端消费,才会去贷款,我觉得很不值得”。
■法官提醒
理性消费远离“套路贷” 如需贷款尽量选银行
滕彬提醒大家,消费需合理,借款也应预先衡量还款能力,切勿过度消费,引发财务危机。许多人之所以被校园贷这类“套路贷”所“套路”,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欲望过高,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增长。只要控制住自身的欲望就会有效预防“套路贷”。
对于有需要的市民,借款渠道选择需谨慎,建议选择正规有保障的大平台。当你需要资金时,尽量选择向银行等正规机构进行贷款申请。
签订借款合同时,要注意出借资金方必须是公司,不能是个人,以免落入“套路贷”陷阱。当你与贷款方签订合同时,需注意贷款的是个人还是公司。
如果遇到“套路贷”行为人暴力催债,甚至威胁借款者人身安全时,应第一时间报案,寻求法律帮助。当遇到非法催债或威胁还款人时,还款人可进行报案,交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典型案例
贷款买电脑先交保险费保证金
大学生小李想买一台配置高些的电脑,但钱不够。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无抵押、无担保,正规公司、极速放款”的广告,便联系了对方。对方马上发来了贷款1万元的电子合同。小李填写了个人信息并提交给对方。合同审核通过后,对方要求小李先交3000元保险费,小李照办了。过了一会儿,对方再次联系小李,称还需要交2000元的保证金。于是,小李又把钱转给对方。之后,对方声称已将1.5万元打到小李的账户上,还发来一张银行交易的截图作为凭证。半个小时后,小李查询账户后发现钱并没有到账,再联系对方时,才发现被拉黑了。
注销APP账户被骗多次转账
刚大学毕业的小林突然接到一名自称某贷款APP工作人员的电话。听到对方清楚地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加之自己在大学期间确实下载并注册过该APP的账号,她便信以为真。对方表示小林已经大学毕业,问其是否要注销该账号,或者转为在职账号,称不注销账户可能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小林请对方帮忙注销账户,对方随即给小林提供了“客服”的QQ号,让小林联系“客服”办理“销户”手续。
随后,小林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某贷款APP,登录后显示小林可贷余额为8000元。小林按照“客服”指示,将8000元全部借出,再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将8000元转账给了对方。之后,小林又按照“客服”要求下载了多个贷款APP并进行操作,共先后转账26890元。
眼看转出去的钱越来越多,小林觉得不对劲。她想联系“客服”,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拉黑了。
说是帮办贷款实是透支信用卡
大学毕业生小王准备创业,急需2万元资金周转。他听说银行对应届生创业贷款有政策,便来到银行想办理贷款。在银行门口,一名身穿银行职员工装的男子迎上来,问他是不是要贷款,称在他这里就可以办理,还不用排队。小王以为对方是银行工作人员,便按要求提供了身份证,并在一张申请表上签了字。“工作人员”与小王约定,15天后小王可以拿到2万元贷款,但需要缴纳10%的手续费,即2000元。
15天后,小王找到了那个“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在小王的手机上操作一番后,果然给了小王1.8万元。小王拿着钱高兴地回家了,不料一个月后,小王却接到了银行信用卡中心催还2万元透支款的短信通知,这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贷款按分钟计息利滚利变巨债
大学生小美想换部新手机,她添加了贷款小广告上联系人的微信。对方马上给小美发了贷款合同,称只要小美签完合同,贷款马上就会到账,不过需要缴纳10%的手续费。小美粗略浏览了一下合同就签了字,在账户收到5000元钱后,给对方转了500元手续费。几天后,小美突然收到贷款公司的催款电话,称她没有按时还款,欠款已经达到了3万余元。对方还拿出了当时的合同,上面写着:如果未按时还款,每分钟罚息3%。原来,小美的贷款是按分钟计息的。对方此时又假装好心地给小美推荐了另外一个贷款平台。小美不得不从新平台上借钱偿还贷款,而新平台的利息同样不少。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利滚利,小美的欠款已经达到了几十万元。
新闻推荐
法官进高校宣讲法律知识。本报记者朱新韬摄本报讯(记者朱新韬)5月21日,自治区高院、南宁市中院、西乡塘区法院法官来到广...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