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出一种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 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张智日:敢于创新的民间雕塑高手
张智日和他的雕塑作品“留守儿童”。
常言道高手在民间。在轮胎厂社区里,就有这样一位居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制作的雕塑惟妙惟肖。如果不是他介绍,你很难发现这些雕塑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他专门研制的一种材料。这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制作的雕塑惟妙惟肖
张智日今年63岁,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那就是制作雕塑。
4月21日下午,记者在大圩古镇里找到了张智日,他在这里有一间工作室。他说,这里本是他一位好友的旧房子,平时一直闲置,所以就借给他用来做雕塑,他也可以帮忙照看房子。“做雕塑需要一个开阔的地方,以前都是在小区的道路上做,老是给街坊邻居添堵不好,有这样一个地方很不错,家里做的雕塑放不下了,刚好也可以搬来这里存放。”
记者见到张智日时,他正蹲在工作室门口修改多年前做的“野猪”雕塑。他说,之前做的獠牙不甚满意,这次专门拔掉重新做。一小块材料、一把电烙铁、一把热风枪,经由张智日的巧手,两对獠牙不一会儿就从野猪嘴边重新“长”了出来。记者注意到,这头“野猪”肥硕且凶猛,皮肤毛发纹理清晰,惟妙惟肖。这时,对门的街坊上前来抗议,说是“猪头”一直冲着他家宅门,让他直发慌。
在张智日的工作室里摆放了数十件雕塑,除了有“蜥蜴”“翠鸟”“野兔”“老鼠”等小件作品外,还有“渔夫”“布袋佛”“留守儿童”这样的大件作品。从工作室门前经过的游人纷纷驻足拍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作室后院摆放的“留守儿童”作品形象生动,细节也十分到位:一位穿着朴素的农民老汉坐在矮凳上用烟杆抽着烟,孙子端着碗在旁玩耍,裤子上满是补巴、鼻涕差点流进嘴里,表现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状态。张智日说,这是他在20年前完成的作品,当时媒体对留守儿童题材作了大量报道,自己便在脑海中刻画了这样一对形象,然后决定用雕塑的形式展现出来。
雕塑的爱好源于童年
张智日告诉记者,做雕塑只是他自娱自乐的爱好,因此产量很低,工作室里摆放的这数十件雕塑几乎是他20多年来的全部作品了。之所以现在雕塑做得还可以,这得归功于他从小就在美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天赋。“记得在上小学一年级时,那时候老师教大家画个辣椒什么的,我总是得到表扬,说我画得真。”他说。
在张智日的童年时代,人们对毛主席格外崇拜。那时张智日在南宁读小学,他特别羡慕大人在胸前戴个毛主席像章,但他买不起,于是决定动手做一个。
“南宁到处都可以找到黏土,挖来压平之后,用杯子压出像章的形状,再用小刀刻出毛主席头像的轮廓,别说还真的挺像。做好之后用绳子穿起来挂在胸前,在学校里特牛气。”张智日说,之后他陆续做了许多人物像章。
研制材料获国家专利
回到老家河池读中学之后,张智日发现黏土很难找,能找到的泥巴又不够粘,做雕塑难以成型。毕业后,他到桂林轮胎厂成了一名轮胎成型工,在这边也找不到合适的泥土,加上忙于工作,他一直没有再做雕塑。直到1990年的一天,他看到有人用一种材料在补瓦、补锅,粘合度非常好,他便买来这种材料,混合到泥土里试验。不过,做出的雕塑还是不成功。
不用泥巴,改用别的材料行不行?张智日开动脑筋,打算尝试用树脂来做雕塑。经过近7年的反复试验,他终于调配出一种由石蜡、碳酸钙、聚乙烯、颜料粉和松香混合而成的材料。这种材料硬度高、韧性好、抗击打强度高、轻便且成本低,用它做出来的雕塑耐候性好,不易发生脆裂。2012年,他为自己调配出来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15年获得专利证书。张智日告诉记者,他的“渔夫”“布袋佛”“留守儿童”都是用这种材料制作而成,20多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完好。
雕塑尽管只是张智日的一个爱好,但他认真的程度令人钦佩和叹服。接下来,他打算做一批大件的雕塑作品,设法摆放在大圩古镇的巷弄里,供游人欣赏,为古镇增色。
记者莫俊文/摄
新闻推荐
家庭破裂了,别让孩子左右为难 江南区法院剖析数起案例支招维护未成年人权益
■本报记者陆增安通讯员黄昕如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初级阶段,在自我保护、辨别是非、社会经验等方面有待提升,在日常学习生...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